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字数共个字,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
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统领者,历朝历代,古往今来。中国有今天的发展,也是因为各个时期的领袖人物带领我们走出一条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我们对现在的国家机构组织都略微了解,那么,在年前的古代,古代的皇帝名位、名称都是怎么来的呢?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皇帝已经是最高地位的了,那么他的名称,名号都是谁来定的呢?还有比他更高的权位存在吗?当然是当朝大臣群策群力商议出来的。这个决定是跟当时的时期,还有皇帝本来的意图,综合大家的意见,取最好的寓意,才定下来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具体都是怎么定名,怎么划分的呢?
皇帝的名位制度具体都包含有哪些
皇帝的名位包括有:名号、尊号、年号、庙号、谥号、陵寝号
(1)皇帝的名号
在公元前年,秦攻下六国的时候,成就了全国统一,秦王嬴*认为王的名号对他已经并不合适了,所以大臣与博士上书商议决策:古代有人称天皇,有称地皇,也有称泰皇,而以泰皇为最贵。嬴*审核考虑后决定:去掉泰字,著为皇,采用上古帝位作为名号,号曰“皇帝”。”“皇帝”的名号自此第一次产生。
秦始皇自封帝,将三皇五帝名号合而为一统,号称“皇帝”,是旷古未有的,此乃当时最高名号,并且被历代王朝所认可沿用。
▲秦始皇画像(2)尊号
尊号是唐高宗李治兴起的。是古代皇帝皇后的称号。举例如:唐高宗称作“天皇大帝”,而武则天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上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正道孝德皇帝”。
由于上尊号制度过于繁琐,明代朱元璋上位当上当皇帝后,推翻很多制度,重建规则,才宣布废除上尊号事宜。
▲武则天画像(3)年号
汉代以前是没有年号的,由于历史太过悠久,无证可循,多数史料考证估算,年号是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元年。每当天象出现祥瑞景观,当出现特大变故,立号改元已经成为了习俗。
年号刚刚兴起的时期,确立年号一般是根据重大天象出现的时刻,或者社会有大的变革时期。例如汉武帝称帝时期,元封、建元、元光、元鼎、元朔、元狩、太初、天汉、太始、等年号,都是源于当时祥瑞天象而设立,元,有元亨利贞的祥瑞意思,所以当时均以元子为名称。
汉代后期的永平、永元、建武等年号,源于当时朝臣齐心求取兴盛升平的思想和倡导,才立此年号。年号是当时皇帝治理国家的倡导和意图,贯彻到全国上下的思想引领之意。
待到明朝清朝时期,年号已经定成一位皇帝只起一个年号,每一位皇帝等级,即设立其专有的年号;如,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他愿以武文化确定国家推崇武术的风气。
清朝的穆宗从小就登基继位了,由于是慈安、慈禧两太后辅佐垂帘听*,所以“同治”就是当时的年号,意思如当时的事实反映。
(4)庙号
庙号是皇帝去世以后才被封的称号,表示祭祀的时候,众人也明白皇帝的地位。汉代时期恢复古代礼仪,以“祖”或“总”作为庙号,祖上有功之人,宗族有厚德才能被人们用庙号确立。西汉时期十二个皇帝之中有庙号的仅仅五个皇帝,其余都没有被封庙号;东汉时期共十三位皇帝,有庙号的也只有七位,可见庙号并不是凡人能配授予;两晋时期共有十五位皇帝之多,有庙号的仅六人,可以用庙号称谓的人越来越少,可见后期人们也褪去浮华,逐渐求真务实。
而当进入隋唐时期后,皇帝的庙号制度发生巨大变化,所有的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建国皇帝和一些对国家有特大贡献的有功之人,均可以称其为“祖”,其余统统称为“宗”,不按世系排列,这也是后来我们汉语“祖宗”的由来。
▲隋朝时期社会风貌(5)谥号
谥号是人命终结后,根据一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好恶成就来定的名称,盖棺定论而用。谥号在西周时期贵族之间已经产生。知其谥号,便知其人,谥号用以盖棺定论其人一生。隋朝以前的谥号不仅描述皇帝一辈子的功与过还能附带着说明皇帝个人的行为特点,只是用词开始趋向于低调朴实了。
▲宋徽宗画像好的谥号如“文”:仁慈爱民称文;“武”:抚平祸乱称武,这都是美谥之词。另外,夸志多穷称武,用法并不统一。
另外还有“炀”:失礼责众,称为“炀”,这类归为恶谥,即恶名恶行,后人为他定论命名。谥号都是后人定论而起名号。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不褒不贬,务实而起谥号,普遍的还是惯用溢美词语。谥号也分上谥,下谥,平谥,恶谥,私谥。
上谥,是表扬类的谥号,“勤”意为此人好学博学,“康”意为安康扶民。下谥就是批评类的谥号。恶谥,古代皇帝有一位叫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主,百姓发动反抗时候,他逃到山西霍州市的东北部,并且在当地死去,“厉”这个字便是对他盖棺定论的斥责,此为“恶谥”。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长者,士官大夫去世以后,由他的亲戚门徒,设立的,私谥从周朝末期开始出现,汉朝繁盛。
(6)陵寝号
陵寝号用来为皇帝的陵墓命名的,要总结这个皇帝一生的功与过,好与恶,来定义陵寝号。
只要是开国皇帝的陵墓,人们称其“长陵”,之后的各个皇帝都是根据各自的一生造诣来命名,汉武帝的茂陵就是其一;也有根据当地地名为名的,如魏文帝的首阳陵。如今我们去旅游的时候,也经常去各个皇帝的陵墓,这些名字大致也都有实地体验意义了。明太祖陵称孝,成祖陵称长陵,有正统之意。
▲明孝陵通道上的石兽(二)名位
名位与名号不同。名号是称呼,只是尊敬和推崇的意思。而名位则具有实体内容,是为了强调名号的尊严不可侵犯,将名号延伸为直接的掌权意义。名位制度在汉代得以确立和丰富,当时规定:皇帝自称“朕”,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说的话称作“制”、“诏”,例如”皇帝下诏书“,皇帝的皇印称作“玺”,例如:御玺;
皇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所至曰”幸”,所进曰”御”,例如我们在影视剧中长听到的“皇上御驾亲征”。
▲皇宫皇帝的名位包含如下:一方面是称谓特殊用语,主要诠释皇帝的与众不同地位和特权属性。二是日常起居,穿衣,进餐,行进,坐卧都有专用的特殊词汇,用以突出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三是当*掌权上的专用印证,例如: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证明物品,都是具有震慑,权威,定论作用。
皇帝名位制度是如何扩大发展的:第一,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地位,就要多多生养子嗣,以分布到各个省市去掌管各省,皇帝的亲戚,配偶,都设立了特别的称谓。母亲不叫母亲,叫“皇太后”,祖母不叫祖母,叫“太皇太后”,配偶称“皇后”,臣妾称作“妃、嫔、贵人”,子嗣称“皇太子”、“皇子”,女儿称“公主”等等,这些都是延伸出来的皇帝家族名称。第二,年号的出现和更改,随着时代变迁,皇朝更替,年号也随每个朝代皇上的名称和当时崇尚的思想而更改。
第三,名号,寝号,谥号,这些字号的作用是把名位制度涵盖住皇帝的祖上世袭宗族,也包括了皇帝的后裔,这也是能让皇帝的地位永久载入史册延续后代之意图。
(三)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都有哪些呢?
第一,皇帝制度的核心就是强化皇权专制的核心力量。皇权专制就是一人独掌天下,名位制度则是从各方面巩固地位,建立体制,分布子嗣,扩大权力范围。
皇帝名位制度是以天命思想确立的,皇帝与天同齐,是唯一至尊,是上天降临下来的天子,带有一种玄妙的神圣力量的人,才能称作天子,皇帝。用天地的命运来捆绑起皇权的权威,和合理,把皇帝的意图与上天的意图捆绑为一体,经常说的是:“仰天命而立威严,逢天命为成人事,借天命治理臣民”,以最宏大的信仰来树立权威。
所有皇帝的年号、尊号、谥号、宫省名位制度的用词,都使用天、地、运、道等宏观词语,说明皇帝是奉天承运下凡来掌控天下的,成为天子,亦是天命所归,这就是古代的权力与天同齐,至高不可违抗,可见当时的皇权与臣民之间的巨大差距。
第三,皇帝名位制度其主要核心根据是君臣父子、上下等级为礼法思想,惯用三纲五常伦理为道德依据,皇权制度也是当时朝代思想意识的体现。由于当时的文化思想中,天、德、圣、孝、仁、义、智、文、武等等文字是思想精华,所以皇帝的尊号,名号,谥号都是以这些精华文字来命名。当时崇尚儒家思想,所以都是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来商议确立的,君臣父子,上下级别,服从和被服从的伦理关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也有功于各朝皇帝的管理经验积累。
▲上朝皇帝的权力和使用形式
在皇权专制管辖之下,皇帝是可以决定一切的,一切行*、*事、立法、司法、文化教育等大权,都是由皇帝独自掌控运作;但皇帝在行使权力时,仍然是通过朝中大臣和管辖机构,并按照一定的规矩合理的推进,因此就要求建立能充分行使皇权的部门和规章制度,古代的皇权管理制度也已经比较严谨环环相扣。
(一)皇权的行使方式
皇上每日审批奏折来管理国事。皇帝批复奏折所用的形容词也有特殊名字:诏、令、谕、旨等均为皇帝办公时候的御用词汇,由传达机构部署执行下去,交各职能部门逐级落实到黎民百姓。
审阅和批答奏章,是皇帝每天掌握社会和**信息的主要方式,和做决策的基本形式,也是皇帝管理*国事务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工作量极大;批示奏章且要正式区别章、奏、书等不同文种,可谓是日理万机不堪疲倦。皇帝可以通过有上奏权的官员,提交的奏折,或者面奏倾听*国大事,相比今天而言,要单一多了。
▲宫廷琉璃瓦建筑对奏事有不实之处,皇帝可以随时指定有关部门或直接派人进行“簿责”,即按照皇帝的批示对所奏之事进行核实和驳斥,对严重者甚至给予严厉的处罚,欺君之罪一旦顶下,罪不可赦。
对于有些重要的国事,皇帝一人难以抉择的时候,会召集与这些国事有关的大臣,举行不同规模的会议讨论,这种会议称作“朝议”亦或称作“廷议”,由参会者提出不同的参考意见,然后由主持会议的大臣负责上奏,再听由皇帝最终裁决,共同商议来执行下去。如果皇帝拖延,或者懒惰不上朝,也称作“晚朝”。
▲秦朝的中央管制(二)皇权行使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有:顾问、机要、辅*和秘书,行*事务部门,监察部门等。顾问、机要、辅*,和秘书是辅助皇帝管理日常事务,负责上传下达、传达和贯彻执行皇帝指令的机构。行*机构是处理国家日常事物的部门,主要负责将皇帝的指令颁布实施。
皇室和大臣们将各个部门之间特意分开,分门管辖,使得机构之间形成互相制衡的关系;有意安排成机构有一些重叠、职权有一部分交叉、相互可以渗透制衡的态势,以便于皇帝控制监督和掌握。
检查体系与现今的组织结构类似,皇权和各地层级官员是否恪守国家法律纪律,也是设立有检查,监督机构,监督各部门各职权有无熟读职权、滥用权力、失职行径,进而对他们进行制裁和上报处分的部门。监察人员可以直接对皇帝负责,协助加强了皇帝对臣僚的管控力度,如此便减少了统领系统内部的贪懒,腐败现象。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图皇帝制的特点有三方面:第一,百姓心中信仰什么,皇帝也一样用其赋予自己的权威,百姓信仰神灵,皇上也会借用神的威灵,突出他是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用精神统领百姓,这也是众人愿望所归。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独霸天下,成为史上第一位统领整个华夏过度的君王,于是自称是“赖宗庙之灵”,他采取“五德之运”思想,借用天人感应的论调,设立朝纲。汉武帝时,董仲舒也沿用历史上其他皇帝的做法,逐渐发展出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用他的精神论调进一步促使君权与神权相结合,以巩固自己的君王地位。
第二,皇帝是“至高无上”和“绝对”的权力代表。皇帝即天无两日,地无双主;皇帝自封,将自置于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拥有独断专权,即天下事皆决策于一人股掌间。
第三,朝臣都归属于皇帝所有,均是皇帝的臣民子嗣,皇朝管理体系都是建立在为皇帝执掌朝*而设立的。
▲古代皇家建筑皇帝把全国上下民众都称为自己一家所有,视天下之大同为己出,传子孙后代以江山,绵延不绝尔统摄五洲,对所有事务拥有绝对掌控权,全体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决定。制度中的所有规定和系统,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稳定,臣民安乐生活,皇权稳固,沿袭永续。
皇帝,是指在中国多年的社会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被群臣称作天子的最高尊称,是专制统治时代的象征与代表,自从公元前的年,秦王嬴*当上皇帝开始,一直到年末,末代皇帝溥仪的结束,年中,中国历朝历代一共有皇帝人。
秦始皇嬴*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朝也是第一个皇帝朝代开始,中国就有尊称皇帝为天子的思想,皇帝还被称作陛下,天子,万岁,吾皇,皇上,圣上,万岁爷。
▲群臣上朝图在中国皇帝的文化长达多年,一个皇帝的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延续,中国自从秦始皇之后的君主当中,虽然有很多是以皇帝为尊号的,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君主不会自称皇帝,前秦苻坚称自己是天王,16国的北燕,和西凉的君王,五代十国里边的吴越和荆南,他们的管理时期均没有完全独立,属于半独立时期,所以没有称帝,又比如大家熟知的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等。他们都没有自称为皇帝。但是也有短时间的统治事实,由于他的权利并没有占位多久,文化也并没有巩固,*权也没有稳定,如流星一般一闪即逝,所以群众都没有称他们为皇帝。
▲古代皇帝总结:
皇帝打天下,也统治天下,历代皇帝的统治地位也是遵循上一任皇帝沿袭来的制度加以更改而成,是历史的变迁,也是文化的沿袭。当代的权力统治系统其实也是延续我们历史上皇权名位制度的发展变迁和改进,当今的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离不开历朝历代皇帝的统治经验积累,皇帝时期和当今国家,都追寻着一个目标,就是为民而立天下,为民而称国君,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民才有天下,有天下,才有国家,国家稳定,民能安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为一体。
参考文献:
《古代皇帝名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