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俘虏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吗
作者:熊培云
资深评论员,《南风窗》杂志主笔《南方都市报》日前报道,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首呈在最新的讲座中认为,强势英语在扩张,“它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化、*治、价值观念,或者说它制造了、影响了、俘虏了我们的价值观。”“强势英语俘虏了我们的价值观”,这个结论着实会让有些人血脉贲张,仿佛中国已经“国难当头”了。只是我不知道,在这里,被西方世界“俘虏”了的“我们的价值观”,究竟是哪些具体的价值观。如果不能列出来,这种担忧多少显得有些空洞。面对中国传媒业的“悲观现实”,王先生开出的药方是中国要“抢占数字传播高地”。一国发展数字传播技术,让传媒业“有点尊严”本是众望所归,但是上述理由着实有些靠不住,而将别人的价值观在全世界得到推广,简单归功于人家“技术好”,更是将技术与价值混为一谈。诸如人要自由、要吃饭、要平等、要说话、要选举等价值观,这些都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全人类共同共有的要求。现在有些人听到“普世”二字就发抖,其实“普世”也未必狰狞。就像空气是一种为世人所需的普世存在,一个国家再讲多样性、讲特色,但人们呼吸的总还是氧气,而不是什么本地化的氮气、氨气;同样是有氧呼吸,人们也倾向于亲近清新,拒斥污浊。技术的归技术,价值的归价值。没有价值的价值观,怎样传播都是一厢情愿。旧时的中国,诸如孔子、老子的学说能在西方流行,显然不是仰仗现在报纸、电视,正如今日一些价值观不能远播海外,也不是因为传播技术落后。如你所知,这些价值观要么不入流,要么停留于从西方舶来的二手货,而且有的还走了样。前者如今日满街流行的“厚黑成才学”及“缩头养生学”,后者的确是“来料加工”还有功课要做。应该说,自从有了互联以后,任何价值传播都已经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所以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为人类提供厚生利用的普世价值,而不是实现一种价值观对另一种价值观的征服或者对抗。世界在融合中进步,更不必为不同的价值观争个鱼死破、马革裹尸。与此融合对应的是,事实上今日任何一种语言所传播的价值观,并非完全代表母语国家或者为其所有,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法国人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会在英语世界流行。同样,如果中国有飞行员能写出《小王子》那样的经典童话,相信世界上任何媒体也不会拒绝讨论。语言只是思想或者价值的载体,《小王子》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哪种语言传播它。最值得回味的是甘地与美国。上一世纪,亨利·梭罗的“公民不服从”思想,辗转传到了印度,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甘地“非暴力”运动的精神来源,然而,谁能就此断言这一价值观的传递,意味着美国人当年俘虏了印度的价值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