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寻阳时期至永宁县改名广济县之前境域及隶属
TUhjnbcbe - 2024/8/23 17:18:00

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武穴原名邬家阅是个小渔村,是长江流域九大要穴之一。因本境青林湖中有武山寨,后改名武山湖。

秦末,楚人陈胜吴广起义,项籍、项羽叔侄及刘邦率军攻打强秦,秦国被楚人所灭。陈胜吴广起义后,曾在秦国扬州九江郡西境青林湖武山做寨王的英(黥)布在九江(今武穴、黄梅)及家乡英山一带起义进行反秦斗争,投靠鄱阳湖番郡吴芮率百越诸侯灭秦,又从项羽入关,项羽于公元前年灭秦后封吴芮为衡山王,国都治所在邾城(今武汉市新洲区治所),封黥布为九江王,都六(今武穴),为反秦十八王之一。

《太平寰宇记》载:蕲之广济,是秦汉之六。武穴自古是六国的一部分,为皋陶之后居所地,英布将九江王府治所由寿春移至其反秦起义发祥地武山寨。楚汉相争时,英布在今黄梅县城关之西瓦石山筑有东黥城、西黥城,在今黄梅蔡山附近筑有九江城,又称翻车城,后称浔水城。刘邦命连襟樊哙征九江王黥布,在九江西境(今武穴石佛寺镇胡罗玉村)筑城屯兵以抗黥布,今樊哙城遗址已被湖北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项羽垓下失败后,黥布投靠刘邦,被封为淮南王,仍都六。

汉封英布淮南王与楚封英布九江王及秦之九江郡为同一辖境。《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四年(即楚四年,公元前年)“乃使使者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大会垓下”。汉王(刘邦)“立武王黥布为淮南王”,《史记·荆燕世家第二十一》载:“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其击项籍”。司马迁《史记》三次提到黥布在楚汉相争的公元前年与项羽分道扬镳后,不再以九江王称呼,而以武王身份隐居于扬州西境九江青林湖中的王府,即现今武穴市武山湖中的岛屿武山寨,这便是武穴市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四年(前年)定鼎天下后,以秦扬州九江郡(治所今安徽寿县)西境置衡山郡(以项羽封吴芮衡山国复为衡山郡),治所仍在邾,割九江郡南境分置庐江,豫章二郡,仍属扬州。庐江郡治所初在池州,后移舒城,汉辖境相当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广济、江西瑞昌、长江南北两岸县地。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南昌),辖今江西大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等地。同年,又以原九江郡长江以北地改为淮南国,治所在寿春(楚国末都城今安徽寿县),衡山郡、庐江郡均属淮南国,豫章郡仍属扬州,今武穴市东南境属淮南国庐江郡,西北境属淮南国衡山郡。

汉高祖六年(前年)置荆州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以今蕲春境水中多产水芹菜即蕲菜,又为春天所产,故置蕲春县,治所在今漕河镇。今武穴市余川大部、梅川全部及四望、大法寺一部分至田镇马口一线的西北部丘陵山地属荆州江夏郡蕲春县(含今团凤县巴河以东、湖北蕲春、浠水、罗田等地)。

汉文帝后元二年(前年),淮南国境分置为衡山、淮南、庐江三个郡国,分封给淮南王刘喜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并于田家镇马口积布矶以东,龙感湖以西的古北江与今长江之间的浔阳九派之地,建立寻阳县,即古鄩国被夏灭后一支鄩人流亡迁徙至此蕃衍生息地,治所在江北,先在长江之滨马口积布矶至田家镇之间的兰池城,后迁今黄梅县蔡山黥布所筑九江城,居所地江段因人名水,又因水名县,水南注江。长江以北为阳,寻人居此生息,故名寻阳,此段长江后称浔阳江。

汉文帝之前,古彭蠡泽因海水南侵,江南鄱阳湖海昏县、鄱阳县淹没,江北地九江浔水向南退去,长江主航道南移,北江故道湖泊星罗棋布,展现大片陆地极待开发。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衡山郡别为六安国。同时分衡山郡及荆州南郡共14县重置荆州江夏郡,今武穴市西北境及蕲春县以西、团风县巴河以东为汉荆州江夏郡蕲春县,今武穴市东南部及黄梅县为汉扬州庐江郡寻阳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废六安国,改衡山曰六安,以其所领五县划属庐江郡,郡治舒。

后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庐江国亦称庐子国。章和二年(88年),汉和帝继位,改徙恭为彭城王,六安复属庐江郡。

东汉建安二年(年),东汉豪强袁术在寿春(寿县)称帝,割据扬州,今武穴市境东南部属袁术扬州庐江郡寻阳县。建安四年(年),庐州舒城人周瑜受孙策命为建威中郎将,次年随孙策征庐江太守刘勋,进寻阳,破刘勋,袁术所属庐江郡入吴国。

建安十二年(年),吴分荆州江夏郡和扬州庐江郡立蕲春郡,领皖县(今安徽潜山、安庆等地)、居巢(今安徽巢湖市)、蕲春、寻阳等四县,今武穴市西北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部属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

吴初晋宗为吴将,叛于魏,曹操以吴荆州蕲春郡改置魏扬州蕲春郡,并以晋宗为魏蕲春太守。今武穴市西北境属三国魏扬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部属魏扬州蕲春郡寻阳县。

建安十三年(年)春,周瑜镇江夏,赤壁之战前,刘备借荆州时今武穴田家镇马口积布矾以西为荆州界,短暂时期属蜀国管辖,以东为吴国境,鲁肃与诸葛亮曾在鲁肃府(今田家镇)制订联吴抗曹大计,吴蜀联盟以抗曹魏。

经赤壁之战三足鼎立后,魏得南阳、襄阳、南乡三郡,蜀得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吴得江夏、桂阳、长沙三郡。自此,魏吴在蕲春浔阳之地争夺不断。

建安十九年(年),魏使朱光为扬州庐江郡太守,谢奇为扬州蕲春郡典农,屯皖,孙吴派吕蒙袭破之。同年,曹操在吕蒙袭破谢奇后,又派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吕蒙等又破朱光,魏始还扬州庐江郡、蕲春郡归于吴。自此武穴市西北境又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西南境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魏吴均设荆扬二州,双立。魏荆州治所襄阳,吴荆州治所江陵,魏扬州治所寿春,吴扬州治所建业(南京)。

三国时,荆州江夏郡分属魏、吴两国,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先后治所在上昶城(今云梦西南)和石阳(今黄陂境),吴江夏郡治所先后在鲁山(今汉阳境)和武昌(今鄂州市)。

魏黄初二年(年),孙权自公安都鄂(今鄂州市),改鄂县曰武昌(以武而昌),以武昌(今鄂州市)、下雉(今阳新富池口),寻阳(含今武穴市东南境)、阳新、柴桑(今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沙羡(今武汉市江夏、汉阳、嘉鱼、咸宁、崇阳)六县为武昌郡、郡治鄂。同年,武昌郡又改为江夏郡,治所仍在鄂,镇樊山。吴黄武二年(年),江夏郡自鄂迁江夏山(今武昌蛇山)。吴武昌郡时,今武穴市东南境属三国吴荆州武昌郡寻阳县,当年(年)武昌郡改名江夏郡时,寻阳县由武昌郡转属三国吴蕲春郡,今武穴西南境又回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其西北部为三国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

孙吴黄武二年(年),贺齐袭魏扬州蕲春郡,生虏晋宗,蕲春郡三度归还于吴。吴在抚定荆州后,拜吕蒙为偏将军,领寻阳县令,后以寻阳、阳新为吕蒙奉邑。

魏正始四年(年),司马懿率军入舒县(今安徽舒城),吴诸葛恪由扬州庐江郡皖县(今潜山)皖口迁于荆州江夏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九江县境)筑城,曰半州城。孙虑为镇军大将军,开始治半州。

庐江、蕲春二郡南临长江,魏尽力争夺之,魏得蕲春不废吴之荆州蕲春郡,吴得庐江亦不废魏之扬州庐江郡、蕲春郡。三国时,在吴今武穴西北境则属荆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境属荆州蕲春郡寻阳县;在魏今武穴市西北境属扬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境属扬州蕲春郡寻阳县。

三国时,吴征江夏,围魏石阳(今黄陂)不克而还,遂于攻守前线汉阳却月城自立石阳县。

晋武帝咸宁五年即吴天纪三年(年)11月,司马炎调集20万大军伐吴,建威将军王戎率战船自鄂(今鄂州)东下,突破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田家镇半壁山长江要塞直抵南京,次年即西晋太康元年(年),东吴亡,西晋统一中国,将江夏郡由武昌(今鄂州)迁治安陆(今云梦县),就吴石阳改立曲阳,并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同时废蕲春郡以属县并入武昌郡。今武穴市西北境属西晋荆州武昌郡蕲春县,东南境属荆州武昌郡寻阳县。

西晋太康二年(年),寻阳县(含今武穴市东南部及黄梅县)又划属扬州庐江郡;同年,蕲春县由荆州武昌郡改属豫州弋阳郡,境域达到兰池城(马口至田家镇间今兰州社区)积布矶以西整个江北及部分江南地区,与扬州庐江郡寻阳县并雄。今武穴市西北境属西晋豫州弋阳郡蕲春县,东南境属西晋扬州庐江郡寻阳县。

西晋元康元年(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龙难,乃割扬州境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等十郡,因江水之名置江州,治所在豫章。

西晋永兴元年(年),又分扬州庐江郡寻阳县和荆州武昌郡柴桑县置寻阳郡,改属江州,治所寻阳(九江王黥布所筑九江城,今黄梅蔡山镇古城村汪家圈),领寻阳,柴桑两县,辖境相当今江西彭泽县以西(含今湖北阳新县东部),湖北武穴马口积布矶以东至安徽宿松县的长江南北两县地。今武穴市西北境仍属豫州戈阳郡蕲春县,东南境则由扬州庐江郡寻阳县改属江州寻阳郡寻阳县。即今武穴市境相继为荆州与扬州,豫州与江州交界结合部。

晋永兴二年(年),晋惠帝继改曲阳县为曲陵县,后迁曲陵县治于安陆之石潼(今属应城),于曲陵旧地复立沙羡县,而新曲陵县属荆州江夏郡永宁左郡管辖。

西晋永嘉元年(年),朝廷发生内乱,西阳国民起事,攻江夏,同年,原弋阳郡改为西阳郡,治所由西阳(今河南光山)移至今湖北黄冈市东巴河,司马羕所封西阳国废。今武穴市西北境属豫州西阳郡蕲春县。

永嘉三年(年),惠帝恢复司马羕爵位,先后将西陵县、邾县、蕲春县划属西阳国,国都光山(旧西阳)。今武穴市西北境从豫州西阳郡划出改属豫州西阳国蕲春县,武穴市东南部仍属晋江州寻阳郡寻阳县。

永嘉五年(年),石勒攻陷江夏,太守杨琨奔武昌(今鄂州市)。年,反晋起义军首领醴陵令杜弢攻荆州刺史周凯于蕲春东寻水城(黥布所筑九江故城),克豫章,年兵败,死于途中。

晋愍帝建兴四年(年),匈奴刘矅破长安,西晋亡,东晋继。晋氏不竸,汉刘聪、前赵刘矅、后赵石勒、石虎强盛,晋骠骑将军郭默,在东晋成帝时为避后赵势力转徙而南迁至蕲春县东,即在今黄梅县城西十五里处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郭默城。

东晋建武元年(年)初,司马睿渡江,建都建康,以西阳国为豫州西阳郡(至隋开皇初废),国郡并存,国都由光山移驻今黄州五里禹王城,是晋为避刘聪所迁徙。领西阳(巴河东岸),邾县(今团风、新洲),西陵(今黄陂、大悟、红安、麻城),蕲春县(今蕲春、浠水、广济、罗田等地),南朝宋时西阳郡辖境相当今倒水红安以东,长江以北,蕲水以西地区,北周辖境缩小。

次年(年),于江州寻阳郡寻阳县江北境置九江县(今黄梅小池以东),以彭泽境置上甲县,旋又省九江县复入寻阳县。

东晋咸和元年(年),明帝司马绍舅老庾亮弟庾翼官建威将军、西阳郡太守(今黄州东巴河)。同年,温峤为江州刺史、平南将军镇武昌(今鄂州)。咸和二年(年),苏峻密结祖约,以讨中书令庾亮为名发动内乱,次年陷建康(今南京),庾亮逃奔寻阳(今黄梅蔡山寻阳郡治寻水城,非今九江市庾亮路所在之浔阳区)。太兴元年(年),以弘农人侨寓寻阳,侨立弘农郡,属江州。咸和三年(年),江州荆史温峤起兵讨苏峻,屯兵寻阳。东晋成帝中书令庾亮《报温峤书》:“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即是叫温峤坐镇原防寻阳,不要越雷池而东,成语不越雷池一步源如此。雷池是古雷水经黄梅流经龙感湖和宿松、望江间积而成池,故称雷池,地在江北寻阳郡即今龙感湖。温峤联合陶侃(东晋大臣,今黄梅县人)平定苏峻、祖约之后拜骠骑大将军,遂将江北寻阳郡治所由江北寻阳故城(今蔡山古城村)移驻江南柴桑三国吴诸葛恪所筑半州城(今九江西南20里)。东晋外戚康帝皇后父诸裦继温峤任江州刺史,移武昌(今鄂州)之江州治所于半州,镇守半州城,自此江州治所、寻阳郡治所同在江南半州城,而寻阳县治所仍驻江北今蔡山古城村黥布所筑九江城。江州之寻阳得名,由司马氏置寻阳太守移驻于江南柴桑半州城,使江南之寻阳著,致江北之寻阳名落深山。

晋初置长安(今西安)之雍州,惠帝司马衷即位后没于汉刘聪,元帝司马睿渡江,是为东晋,州皆遥领。怀帝时永嘉之乱,三辅豪杰,因人所思,以安百姓。

东晋咸和四年(年),西阳国司马漾伏诛,废西阳国并入西阳郡,改属豫州,郡址在邾城附近,辖西阳、邾(黄州)、西陵(新洲)、蕲春等县,今武穴市东北境当属东晋豫州西阳郡蕲春县,东南境沿属江州寻阳郡寻阳县。

东晋太元三年(年),孝武帝司马矅于襄阳侨立雍州。又为避简文帝宣太后(郑春)讳,改蕲春县曰蕲阳县,今蕲春县东四十里有蕲阳坪,故县治。同年,以豫州新蔡郡(今河南新蔡、淮滨、息县等)流人于寻阳县(江北)汉九江王黥布所筑九江故城(今黄梅县蔡山镇古城村汪家圈)置南新蔡郡,属江州,亦属豫州。南新蔡郡一曰领新蔡县(侨置)、蕲阳县、阳唐左县,一曰领阳唐左县、及侨置苞信县、慎县、宋县。今武穴市西北境亦由蕲春县改曰蕲阳县,由晋豫州西阳郡蕲春县改曰江洲新蔡郡蕲阳县,还称属豫州西阳郡蕲阳县,东南境原寻阳县建制仍属晋江州寻阳郡寻阳县。因境内有侨置南豫州新蔡郡新蔡县、苞信县等,地属两州两郡同时管辖,其时晋江州所辖之武昌郡、寻阳郡、新蔡郡治所地在今湖北境。

东晋义熙八年(年),省上甲县入彭泽,扬州侨立松滋郡在寻阳郡彭泽县江北,又省松滋郡为县(地为今安徽宿松县),改属寻阳郡。后因松滋县有大批流人迁至荆州设立新的松滋县遂改名松县,唐时又因诗仙李白在松县住宿一夜故改名宿松县。同年废寻阳县,原寻阳县境地(今湖北武穴市东南部、黄梅县、龙感湖农场)并入柴桑县,寻阳之名自此南移江南半州城寻阳郡受之,县治在今九江县城而柴桑遂辖有今黄梅及武穴市东南部,故寻阳郡不复列寻阳县,是寻阳县并入柴桑县代之。今武穴市西北境当属晋江州南新蔡郡蕲阳县(今蕲春县),同时仍属晋豫州西阳郡蕲阳县(今蕲春县)管辖,今武穴市东南境及黄梅县、龙感湖等原寻阳县地由江州寻阳郡改属晋江州寻阳郡柴桑县,同时亦有地属晋江州南新蔡郡侨置新蔡县管辖。

南朝刘宋初,其江州寻阳郡仍晋末旧制,领柴桑、彭泽、松滋(今宿松县)、宏农、安丰五县,其江州南新蔡郡领蕲阳县、新蔡县(治所地在今蔡山,以豫州新蔡郡流人所侨立),阳唐左县(今浠水县境)。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年(年),废新蔡郡并入西阳郡,今武穴市西北境由江州南新蔡郡蕲阳县改属刘宋豫州西阳郡蕲阳县管辖,今武穴市东北境由江州南新蔡郡永兴县改属刘宋豫州西阳郡永兴县,今武穴市东南境及黄梅大部分仍属刘宋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刘宋元嘉十七年(年),黜彭城王义康为江州刺史,将江州治所由半州城移驻豫章。元嘉十八年(年),省弘农入松县(今宿松),仍属寻阳郡。元嘉二十五年(年),析蕲水县立希水县(称希水左县),又分蕲阳县西北境置义安县,属郢州西阳郡,地在今罗田县境。同年,又以豫州蛮民于蕲阳等境侨立建昌等十八县(即建昌、南川、长风、赤亭、鲁亭、阳城、彭波、迁溪、东邱、东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蕲水、清石),属豫州西阳郡,蕲阳县亦属新置郢州西阳郡管辖。

元嘉二十六年(年),刘义隆改侨立雍为南雍州,割荆州之襄阳等17郡为南雍州实郡,寄治襄阳。

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年),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所在江夏之山城(今武昌蛇山),西阳郡由豫州划属郢州,郡治西阳县,地在今巴河西岸,领西陵、西阳、孝宁、义安、蕲阳、蕲水、建宁、东安、希水等县,今武穴市西北境属刘宋郢州西阳郡蕲阳县。

同年,荆州江夏郡划属郢州,郢州江夏郡拆安陆县置孝昌县,不久又立安陆郡,又分江夏郡曲陵县(今应城市石潼)置江夏县(今云梦县西北十四里有江夏故城),改属安陆郡,亦属郢州。

同年,雍州刺史朱修之免家住曲陵之军户侨立永兴、安宁二县,设建昌郡隶之,属南雍州,又在曲陵县地侨立永宁县,隶昌国郡,寄治襄阳,亦属南雍州。

孝武帝大明二年(年),省昌国郡入建昌郡,永宁改属建昌郡,建昌郡领永兴、安宁、永宁三县,但不是后来北周在今武穴境所立的永宁县,三县均在今安陆应城境。

大明八年(年),在蕲水、希水二县置永安郡,属江州。同年,南新蔡郡由豫州改属江州,南新蔡郡改名新蔡郡,蕲阳县及侨置各县属江州新蔡郡,今武穴西北境属刘宋江州新蔡郡蕲阳县,东南境仍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不久,新蔡郡蕲阳县由江州改属郢州西阳郡蕲阳县。

明帝泰始六年(年),寻阳郡始治寻阳(今九江市),郡治由柴桑半州城移至长江边所筑新城仍称寻阳(今九江市)。同年,江州刺史由豫章移驻寻阳。

泰始二年(年),分实土侨立郡县,以为侨置郡、县境,即所称土断。同年,以曲陵地(今安陆)土断为建昌郡实土而省永宁县,即拆原安陆永宁县省入安宁县,建昌郡领永兴、安宁二县,仍属南雍州,安宁县原在襄阳府境,实土断在曲陵(今属安陆)。

泰始五年(年),义阳郡由豫州改属郢州,因西阳郡及蕲阳县和安陆郡及雍州侨置建昌郡俱在郢州境,在刘宋末战时社会动荡下,雍州侨立于曲陵之建昌郡及属县永兴,安宁二县以及义阳郡义阳县(今信阳桐柏县)流民也徙居安置在郢州西阳郡蕲阳县。而其时义阳县流民又徙居今武穴双城驿一带,故当地仍流传先有义阳县,后有广济县一说。

泰始五年(年),西阳郡由郢州还属豫州,今武穴西北境当属于刘宋豫州西阳郡蕲阳县。泰始六年(年),省曲陵县余地入安陆县,属郢州。顺帝未年(年),西阳郡及蕲阳县又由豫州划属于郢州。今武穴市西北境属刘宋郢州西阳郡蕲阳县。

刘宋顺帝升明元年(年),江州刺史又由柴桑寻阳城(今九江市)移驻湓口(今九江市西瑞昌湓水流入长江之口)。同年,原江州所辖竟陵、武昌二郡改属郢州。同年,安陆郡由郢州划属司州,义阳郡由豫州改属司州,司州治所在今武汉市黄陂。

刘宋顺帝末年(年),西阳郡及蕲阳县,又由豫州划属郢州。

南齐建元元年(年),南朝刘宋将军萧道成废顺帝刘准代刘宋自立称帝,是为齐高帝,史称南齐或萧齐。齐西阳郡治由西阳县(今巴河西岸)移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辖有蕲阳县,仍属郢州。

建元二年(年),南齐以齐为尚,于蕲阳县置齐昌郡,拆蕲阳县置齐昌县,郡县治所在齐昌,地在今蕲春县漕河镇。在今黄冈和罗田县境置齐安郡,驻南安(今黄州),属郢州。

同年,又将迁徙于新蔡郡即蕲阳县境东部以土断于安陆曲陵地(今安陆应城)之建昌郡永兴县、安宁县流民,在郭默城侨置建昌郡(治永兴,即郭默城),侨置永兴县(今黄梅县大部及武穴市郑公塔、童司牌、龙坪一带)及安宁县。永兴县治所郭默城,安宁县治所今梅川。今武穴市西南部当属郢州齐昌郡齐昌县、东北部当属侨立雍州建昌郡安宁县、东南部当属侨立雍州建昌郡永兴县和新蔡郡新蔡县等。建元二年(年),齐将刘宋泰始二年(年)在曲陵土断雍州建昌郡实土改立于蕲阳县东,即今蕲黄广三县境,设立新建昌郡,仍属雍州。

南齐又立永宁左郡于安陆之曲陵,地在应城东南,跨及安陆、汉川,即刘宋曲陵县境内,领曲陵、中曲陵、孝怀、德安四县。侨立于曲陵之建昌郡流民及立于曲陵之永宁左郡流民同徙本州(郢州)蕲阳县东,建昌郡立于江州南新蔡郡而本郡不废,南新蔡郡辖慎县、苞信县、阳唐县、宋县。

南齐永明四年(年)即魏太和十年,冠军长史沈宪建议豫州界分二豫,于寿春(今属安徽)为西豫州治,割郢州建宁、齐昌二郡属之。西豫州齐昌郡领蕲阳县、齐昌县,另一说领齐昌、永兴、阳唐、保成(苞信)四县。

同年,又于蕲阳立永安郡,属江州,领蕲水左县(析蕲阳县置),浠水左县(析轪县置)。

不久,又于永安郡侨立义城郡,与在南新蔡郡所立建昌郡,俱属雍州,含今蕲春、武穴、黄梅三县部分境域。齐雍州建昌郡仍领永兴、安宁二县,郡治永兴(今黄梅县西北郭默城),其实土改刘宋土断建昌郡永兴、安宁二县于曲陵(今安陆)亦无专城,至齐陆续由曲陵徙置于郭默城,城邑始备,故建昌郡侨立于江州而隶于雍州。

齐于永安郡境以雍州义城郡(治所今谷城,后在均口)流民在蕲阳县境(今罗田)侨立义城郡而本郡不废,侨立义城郡立于江州蕲阳,隶于雍州。齐于新蔡郡境以雍州侨置于曲陵建昌郡流民再徒至蕲阳县东郭默城再立建昌郡而本郡不废,建昌郡领永兴、安宁二县,建昌郡立于江州南新蔡郡,隶于雍州,齐昌郡属西豫州,南新蔡郡、永安郡属江州,寻阳郡治在江南,其属县柴桑有部分地域在江北黄梅县东南境,亦属江州,建昌郡、义城郡属雍州。

今武穴市境西南部当时属郢州或豫州西阳郡齐昌县,东北部属雍州建昌郡永兴县、安宁县,东南部属江州新蔡郡,出现了今武穴市境同属三州(江州、雍州、郢州或豫州)现象。

齐和帝中兴元年(年),萧衍杀和帝萧宝融。

梁天监元年(公元年),梁武帝代萧齐称帝,史称萧梁或南梁。南梁初,西阳郡仍属郢州。

梁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元年(年)取义阳三关,于是安昌旧城及宁蛮府之广昌郡、蔡阳郡皆失于魏,魏于安昌城立南荆州。

梁天监五年(年),江州刺史王茂侵魏南荆州,诱魏边民及诸蛮更治宛州,治筑阳,统十郡。魏遣平南将军杨大眼击王茂、茂败走,长江以北地又属北魏,今武穴市境曾一度属北魏管辖。

梁天监七年(年),司州失于魏,治所由平阳(应山南境)移治于安陆之南义阳,即红安县境之鹿城关(今黄陂区境木兰山),领南义阳郡、安陆郡、齐昌郡、东义阳郡、北义阳郡、永宁左郡、建宁左郡等6郡10左郡。

梁武帝萧道成普通元年(年),义州置于木兰,分齐安置霍州,次年梁义州刺史文僧明降魏。梁普通四年(年),又分霍州重置义州,义州治改在苞信(今罗田),地属齐安郡。梁于弋阳郡置义州义城郡,于蕲阳置罗田县,属义城郡,又于苞信复立建昌郡,领永兴县(今黄梅)、安宁县(今梅川)、属义州。义城郡治苞信(今罗田境),领苞信、蕲水(兰溪)、罗田县。

同年不久,又析江州于鹿城关木兰(今黄陂区木兰山)置北江州,统义阳、齐昌、新昌、光城、齐兴、梁安、阴平、永安八郡,还有侨置南新蔡郡属之。齐昌郡治漕河,领有齐昌县,保成(苞信)县等。

梁元帝萧绎时,北江州由鹿城关寄治新蔡(今黄梅蔡山),扶风乡民鲁悉达纠合乡民,以保新蔡。侯景之乱平,元帝以鲁悉达为北江州刺史。今武穴市西北境属梁北江州齐昌郡齐昌县,东南部属江州新蔡郡新蔡县,东北部属义州侨立建昌郡永兴县、安宁县。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年),独孤信克定三荆。同年,北魏分东魏、西魏。不久,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取三荆,高湛任荆州刺史,其属县沿北魏未改。至孝静帝天平四年(年),地复归西魏,西魏文帝元宝炬改南荆州曰昌州。

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年),义州入东魏,仍立侨置建昌郡,永兴县(治黄梅郭默城)、安宁县(治永宁镇今梅川)属之。仍立齐昌郡,领有齐昌县、阳唐县,属北江州,北江州州治新蔡(今黄梅蔡山)。

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年),绍陵王纶屯齐昌(地在今黄梅蔡山)。纶初匿于武昌(今鄂州)一佛寺,出抚巴河流民八九千人屯齐昌,定州(今麻城)刺史迎纶,纶不往,纶移营马栅以会之,马栅距西阳县城(今黄州区上巴河)八十里,只因北齐援兵不至,复归齐昌新蔡(今黄梅蔡山,汉九江王黥布所筑寻水城)退归老营。

西魏置襄州于襄阳,置义州于义阳。

梁南郢州统定城、边城、光城三郡。

梁分江州和北江州巴山、临川、高唐、齐昌四郡立高州,治齐昌(今蕲春县漕河)。自南梁开始至隋撤销原置州郡建制80年间,今蕲春县漕河镇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地。

梁西江州领齐昌郡,郡领齐昌、阳唐二县,南新蔡郡领新蔡、慎、永兴三县。

北齐天保二年(年),废南郢州入建、义二州,建、义二州俱置于苞信,地在今罗田境。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年),齐昌郡领齐昌、永兴二县,废梁立高州改置罗州领之。废南新蔡郡入永兴县,又分永兴(今黄梅)立义州,后废义州立东光城郡,领永兴县、安宁县属之。

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年),西魏于谨伐梁入江陵,被元帝萧绎杀之,遂取襄阳,称帝于江陵,以兵守之,是为后梁,为西魏附庸。西魏置襄州于襄阳,置郢州于义阳。

陈武帝永定元年(年)十月,陈霸先废梁主敬帝为江阴王,代梁称帝自立陈朝,陈据地大部在江南,史称南陈。因豫章为王琳所据为故,置西江州于寻阳郡,治湓口城(今九江市西20里),统寻阳(治湓口)、新蔡(治蔡山黑头山)、太原(治彭泽)、高唐(治今宿松)、齐昌(今蕲春漕河)五郡,有三郡七县在江北今蕲、黄、广一带,其寻阳郡治柴桑、郡属柴桑县,含今九江市瑞昌市九江县及黄梅、小池、分路、孔垄以西黄梅、武穴地,寻阳郡属汝南县在今黄梅县东境。其南新蔡郡治所在今黄梅蔡山北十里黑头山,辖有新蔡、永兴、慎三县,一曰辖有慎县(今蕲春境),苞(褒)信(今罗田)、阳唐(今浠水境)、宋县。其齐昌郡辖有齐昌县(今蕲春含今武穴西北境)、阳唐左县。永兴县(含今黄梅西北和武穴东北境)。

陈永定二年(年),曾于梁太清二年(年)由鹿城关寄治新蔡的北江州,地属齐昌郡,年任梁北江州刺史的鲁悉达为保家乡新蔡,王琳讨陈霸先引兵到湓口,欲东下,被鲁悉达在新蔡寻阳江上制其中流。

陈宣帝太建五年(年),省齐昌郡并入罗州,治所在齐昌(今蕲春漕河),同时撤销苞信县并入齐昌县。同年六月湛陀克新蔡城、北齐遣陆骞救齐昌(指新蔡),十月,湛陀再克齐昌城,永安郡降陈。同年,原梁定州刺史田龙升以江北六郡叛陈降齐,陈遣周炅为江北道大都督伐齐,讨田龙升斩之,一度攻占至江苏徐州附近,尽复淮南江北之地。同年不久,南陈江北地没入后周。

北周受西魏祚,后梁为西魏藩国。

北周义州治罗田,领义城郡,罗田、永兴、安宁三县属之。

北周改北齐所立罗州曰蕲州,治所齐昌(今漕河),又以南齐以来为齐昌郡治所亦称齐州,领齐昌郡、永安郡,齐昌郡属县有齐昌、蕲水、永兴县,永安郡属县有浠水等县。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22日),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武帝宇文邕又立志在两年内统一长江以北南陈的地方。

北周武帝宇文邕宣政元年(年),时年36岁的宇文邕于六月初一日(6月21日)崩于征途,长子宇文赟即帝位,践武帝志,伐南陈。

陈太建五年(年),衡州(今黄州)为北周所占领,又重置义州,州治罗田,领义城郡及置罗田县、永兴县。北周北江州全沿北齐建置,领梁安、永安、义阳三郡。

北周大象元年(年),伐陈,江北尽平,杞国公宇文亮拔黄城,取南定、北光、衡、巴四州、南陈江北地复入北周,始与南陈以长江为界。统弋阳郡,仍于邾城西南小城置衡州于齐安郡,将置于黄城镇(今黄陂)的南司州改名黄州,置总管府、州治移驻西陵(今新洲区)。废北齐巴州,地入弋州,领西阳郡、弋阳郡,边城郡。改定州为亭州,以古衡山郡东境改北齐罗州为蕲州,领齐昌、永安二郡。复置光州,废北齐义州改立东光城郡(郡治郭默城),划属光州,光州东光城郡领有罗田县、永兴县(今黄梅),撤销侨置安宁县,梁时由柴桑县所析出寻阳郡属汝南县省入永兴县。其陈朝西江州寻阳郡属柴桑县江北地及新蔡郡属齐昌县、永兴县,改属北周蕲州齐昌郡和光州东光城郡(今黄梅县),陈国境进一步缩小,尽在江南。

北周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年)二月十九日(4月1日),武帝诏传位皇太子宇文阐,改元大象,是年即大象元年。北周陆续收回南陈所占的江北地,在原汉立寻阳县江北平原约平方公里面积基础上,又裂原汉立蕲春县部分面积约平方公里(含雍州侨置于今蕲春县东安宁县及永兴县即今黄梅县部分地域,及齐州即蕲州齐昌郡齐昌县,西江州寻阳郡柴桑县、新蔡郡新蔡县并入今齐昌县永兴县地域),以刘宋末土断于曲陵(今安陆)省入建昌郡安宁县之昌国郡永宁县流民和置于曲陵之永宁左郡流民,多年来陆续徙迁本境生息为基本条件,设立新永宁县,县域面积约平方公里,治所在安宁县治所永宁镇(今梅川),以志天下永宁,这就是今武穴市境所立永宁县之由来。新立永宁县属北周蕲州齐昌郡,北周委派的永宁首任县令司马申,是出生在永宁县衙的中国佛教禅宗四祖司马道信的父亲。此永宁县还是汉立寻阳县江北大部分面积的主宗归属,也是寻阳历史主体文化的继承者。今武穴市境属历史主体及地理位置与面积,自此以后无较大变动。

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北周又于年灭北齐。东晋恭帝太尉刘裕代晋称帝于建康,史称刘宋,齐高帝代宋称帝,史称南齐或萧齐,梁武帝代齐称帝,史称南梁,陈武帝代梁建立陈朝,北周在陈太建十一年(年)将南陈赶过了长江。北周大定元年(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父隋国公杨坚废周静帝灭北周自立,建立隋朝,是年定为隋开皇元年。

隋开皇五年(年),隋文帝杨坚撤销原置州郡,实行州县制,在今蕲春县漕河镇古罗州城设蕲州总管府,辖巴河以东、长江以北地,领齐昌、蕲水、浠水、新蔡、永宁五县。今武穴市境永宁属隋蕲州总管府永宁县。

隋开皇九年(年),隋平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西晋末以来年的分裂局面,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将永兴县改为新蔡县,省永宁县并入齐昌县,今武穴市境由隋蕲州总管府永宁县省并改属隋蕲州齐昌县。同年废柴桑县复名寻阳县,治所移湓口域。

隋开皇十八年(年),因新蔡县有黄梅水流入威湖(古雷池今龙感湖),县治西40里有黄梅山、山多梅,遂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同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治所仍在湓口城。

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年)四月,全国复以九洲统之。是年,隋将长江马口湖积布矶西阳、寻阳的古荆、扬二州界,改为江北巴河为荆、扬二州界,巴河以西为荆州境,巴河以东为扬州境,今武穴市又为扬州辖境。同年,废彭蠡县又改名湓城县,治所由湓口迁至湓城(今瑞昌市区)。

唐高祖武德元年(年),宇文化及杀隋炀帝于江都,隋亡。前北周安州总管隋帝国太原留守李渊代隋称帝。

唐武德四年(年),淮安杨士林平朱粲,改隋蕲春郡复为蕲州,设总管府领蕲春、蕲水、罗田、黄梅、浠水五县。是年,又省蕲水入蕲春,省罗田入浠水,又改浠水为兰溪,又析齐昌县将原永宁县主体复置永宁县(今武穴市境),治所仍为永宁故治(今梅川镇)。同年,在黄梅县境析置南晋州,领黄梅、义丰、长吉、阳唐、新蔡五县。蕲州领蕲春、兰溪、永宁三县,今武穴市境即为唐扬州淮南都督府蕲州总管府永宁县。

唐武德四年(年),废湓城县,改置古寻阳县加有三点水的浔阳县,治所由湓城移治今九江市。天宝元年(年),撤江州改置浔阳郡,治所仍驻浔阳(今九江市)。乾元元年(年),又以浔阳郡复改江州,仍治浔阳。年,南唐建立,由浔阳县析置瑞昌县,以湓城镇为治所,同时又以江南浔阳县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遂将浔阳县改名德化县,治所今九江市,辖境含江北今黄梅县小池、分路、孔垄以西地。中华民国三年(年),因江西德化县与福建的德化县同名,故将江西德化县改名九江县。民国二十五年(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湖北江西以长江主航道为界,九江县江北地小池、分路、新开、孔垄、蔡山等地划属黄梅县,九江县,黄梅县、广济县所辖江北共管之新洲(古称桑落洲),自九江县所辖之江北地以黄广交界之处,东部划属黄梅县管辖,西部划属广济县管辖。年新中国成立,成立县级九江市,九江县治所迁沙河镇。

唐武德九年(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禅位于李世民。唐贞观元年(年),太宗李世民省并天下为十道,撤销淮南都督府,以扬州改设淮南道,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同年,撤销黄州总管府,设立蕲州总管府,唐开国元勋徐懋功任蕲州都督兼蕲州刺史,今武穴市境为唐淮南道蕲州总管府永宁县。

唐开元元年(年)唐玄宗李隆基将淮南道治所由寿春移驻扬州,罢蕲州总管府为蕲州府,今武穴市境属唐淮南道蕲州府永宁县。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年)九月丙寅二十四日(10月27日),因蕲州永宁县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又时因蕲州永宁县出了个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闻名朝野,县城梅川是“四祖”道信诞生地,道信推行农禅并重是禅宗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从四祖道信传五祖弘忍,又传六祖慧能,禅宗为恢复李唐天下,功勋卓著,得到朝廷推崇,使禅宗几乎取代了佛教所有宗派,在当年唐玄宗登基30周年,六祖慧能圆寂30周年,改年号为天宝的同时,且四祖道信降生地永宁县境内有庙千座,是为佛国,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中提炼“广济”二字,作为永宁县的新县名,以酬谢禅宗佛教对恢复与巩固李唐天下的功劳,这就是永宁县改名广济县的由来。今武穴市境称唐扬州淮南西道蕲州府广济县。

武穴市境从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年)立蕲春县和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年)立寻阳县起,到南北朝融入永兴县、安宁县、齐县昌、新蔡县、柴桑县到北周大象元年(年)永宁县设立,至唐天宝元年(年)改名广济县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悠久的沧桑传承。

作者:胡雄杰 编辑:胡艳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阳时期至永宁县改名广济县之前境域及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