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春秋第一悬案老丈人灭了女婿的天下,这个锅
TUhjnbcbe - 2024/8/23 17:19:00

话说,在老姬家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小邦周终于推翻了大邑商,成功逆袭上位,做了天下共主。之后分封天下,齐,鲁,宋,卫,晋等等诸侯国纷纷建立,各守一方,天下太平。

王位传到第十代,周厉王姬胡身上的时候,西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内部,贵族专权,与王室抢夺利益,外部,诸侯离心,不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这周厉王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呀。

好在,姬胡这个小伙子,还是有一些进取心的,他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企图让大周再次实现中兴。

在朝廷内部,他重用年轻的荣夷公,实行经济制度改革,把王室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全部收归国有,任何人都不允许上山砍柴,也不允许下河捕鱼,除非你向国家交一大笔“承包费”。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税收。无论是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好,兜里有了钱,那腰杆子才能硬起来。

对外,姬胡积极进行扩张,不断扩大王室可控范围内的土地,对于不听话的诸侯国,姬胡打击起来也是毫不手软。

那个年代,是奴隶制社会,没有什么老百姓,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甚至是人口,都是贵族阶级的私人财产。

姬胡的改革,深深的触动了这些贵族阶层的利益,因此,难免会有人在背后骂领导,甚至有些激进分子,叫嚣着要给领导点颜色看看。

这些背后的小动作,姬胡当然知道,为了更全面的掌握这些舆论情况,他从卫国找来一批巫师,专门负责监督舆情,一旦有人说他的坏话,立马拉出去砍了,可以说,姬胡的这支巫师队伍,就是中国最早的“锦衣卫”。

别说,这个效果还真不错,再也没人敢在背后议论领导了,甚至在大街上碰见,也是点个头,使个眼色,就过去了。

姬胡非常高兴的对召公说:“怎么样,现在没人敢反对我了吧,咱的改革,必须走向深水区”。

召公并不乐观,他对姬胡说:“舆论就像是大江大河,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要疏导,如果一味的去堵,恐怕有一天会决口啊”。

果然,召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公元前年发生了“国人暴动”。许多人把“国人暴动”理解成周朝的农民起义,这个是相当不准确的。

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农民”的概念,能生活在城邑之中的人,都是王侯后代,被称为“国人”,其他草根阶层,都生活在野外的荒芜之地,被称为“野人”,至今我们还有一个词叫“乡野之人”。

事实上,这个“国人暴动”,很有可能就是一次诸侯联合对抗周天子的行动。

寡不敌众的姬胡,赶紧逃出了都城,一路向北,渡过黄河,逃到了一个叫做“彘”的地方,在今天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愤怒的人群,冲向了王宫,他们没有找到姬胡,便开始寻找姬胡年幼的儿子姬静。当时,姬静就躲藏在召公的家里,一双惊恐的小眼睛看着召公。

召公明白,今天如果不交出这个小王子,恐怕事情不会那么容易解决,但是,如果交出王子,愤怒的人群一定会杀了他。

为了保全姬胡的嫡亲骨肉,召公使了一招“狸猫换太子”,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假称是太子姬静。

就这样,召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面前。

这次国人暴动,到底是谁在主导,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是,从此后周宣王和周幽王两代天子都连续讨伐申国,鄫国来看,这两个国家一定脱不了干系。

姬胡跑了,他的改革也彻底失败了,在分封制的宗法之下,诸侯国对自己的封地有绝对的权威,这一点,看来是不那么容易改的。

国不可一日无主,在众人的推举之下,共国的君主“和”成为“摄政王”,因为“和”是伯爵,所以史书上记载的是“共伯和”。公元前年,也被称为是“共和元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纪年。

可以说,这个共伯,就隐隐的有了初代“霸主”的特质,老资格,有威望,能服众,在关键时刻,能够代替周天子主持大局。

14年后,姬胡在彘地去世,召公才向天下公开宣布:“先君的儿子,静,尚在人间,我们应该立他为王”。

共伯虽然当了摄政王,但是,在西周的宗法制之下,他是永远不可能当王的,天下是老姬家的,这一点,谁也不敢否认。

因此,共伯主动让位,姬静登基为王,就是后来的“周宣王”。

对于父亲的死,姬静是耿耿于怀,14年前的那场大的变故,他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因此,他上台后就开始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国,其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申国。

周宣王三十九年,姬静带领大军亲自出征,和申国在“千亩”这个地方大战了一场,结果姬静吃了败仗,损兵折将。不服输的姬静,又亲自跑到太原征调兵马和粮食,准备和申国再来一场血战。

在太宰仲山甫的劝说下,姬静放弃了这个想法,由“剿”改为“抚”,亲自给儿子做媒,从申国迎娶了一个儿媳妇回来,双方才正式罢兵。

为了削弱申国的实力,姬静把自己的大舅哥分封到今天的南阳一带,建立了南申国,当然,除了这个目的,南申国的建立,也是为了防止楚国向北的扩张。

但是姬静憋屈啊,他勤勤恳恳的当了几十年的周天子,经济有所复苏,国家再次稳定,但是,却始终没有回到西周初年的巅峰状态,最让他难受的,就是有些诸侯国始终不把他当做一盘菜。

在郁闷之中,周宣王姬静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宫涅继位当了天子,就是后来的周幽王。

周幽王的王后,就是当年从申国迎娶回来的姜氏,姬宫涅不喜欢她,非常不喜欢,不是因为这是一场“包办婚姻”,而单纯的是因为她姓“姜”。

在小邦周的发展历史上,由羌人发展而来的姜氏,长期以来就是他们的联姻对象,从老姬家的祖宗古公亶父开始,就一直是以姜氏为老婆,后来的西周十二个天子中,有9个人的王后都是姜氏。因此,姜氏,可以说是大周最大的战略合作伙伴,也可以说是大周最大的外戚,老姬家能灭掉强大的商王朝,“姬姜联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西周时代,齐,吕,申,许,是四个最大的姜姓诸侯国。

姬宫涅娶了申侯的女儿,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把这个老丈人放在眼里,因为他明白,从他爷爷周厉王开始,西周的政权,就始终被姜氏集团所影响和左右,当年的国人暴动,也许,就是申国在幕后主使。

为了敲打自己的老丈人,在继位的第二年,姬宫涅就派晋国的晋文侯,自己的叔叔王子多父,联合攻打申国的合作伙伴鄫国。

姬宫涅有一个小妾,名字叫做褒姒,对了,就是那个著名的“冷美人”,是褒国国君的女儿。因为褒国是夏朝后裔,而夏朝的姓是“姒”,因此,她被称为“褒姒”,这种“国名+姓”的组合,是国君的女儿才能用的专有称呼。

因为褒国国君褒珦得罪了姬宫涅,大周出兵讨伐褒国,作为战利品,褒姒被带回了周王室。

她来到周王宫后,给姬宫涅生下了一个儿子,叫伯服。

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起名习惯,我深深的怀疑,这个伯服应该是姬宫涅的长子,比如周文王的长子就叫“伯邑考”。

但是,由于他是小妾所生,因此,只能屈居人下,而姜氏所生的宜臼,因为是嫡子,所以被立为太子。

为了打击姜氏外戚的势力,姬宫涅决定废了宜臼的太子之位,立伯服为太子。

这个决定,是严重违反周礼之下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而中国年的历史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太子为一国之本,废太子,就一定会给国家带来动乱。

姬宫涅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姜氏长期是周天子的外戚,又在西部抵御西戎,手握重兵,对周天子的权威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而褒国,是一个从夏朝遗留下来的小国,人微言轻,不容易对周天子构成威胁。

公元前年,姬宫涅废了宜臼的太子之位,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的姬宜臼,和母亲姜氏一起跑回了姥爷家,申国。

既然王后走了,姬宫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废了姜氏的王后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心里窃喜,以为终于坐稳了中宫之位,岂不知,危险已经悄悄来临。

公元前年,申侯秘密拜访了鄫国,犬戎,企图三方联合,给姬宫涅一个教训。

姬宫涅当然也不是吃素的,堂堂周天子,手下有几百个诸侯国,即便有个别不听话的,总还是有忠心于他的,比如虢国,就是西周政权最忠实的支持者。

公元前年,姬宫涅召集手下众多诸侯国在洛阳嵩山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讨伐申国。以王室为首的多国联军浩浩荡荡的开到申国,结果,申国发挥主场作战的优势,竟然把姬宫涅的多国联军给打败了。

到底是申国太强,还是姬宫涅太笨?

其实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各地的诸侯国是明显的“出工不出力”,要不然,多国联合,不可能打不赢一个申国。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周天子的号召力,其实已经不行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诸侯们,还没有和周天子撕破脸皮,至少面子上还是要过的去的,所以,象征性的参加了姬宫涅组织的这次军事行动。

姬宫涅的这次失败,给了申侯一个反杀的借口:“既然你不把我当老丈人看,也别怪我不认你这个女婿了”。

公元前年,申侯联合犬戎,鄫国一起杀入镐京。

姬宫涅没想到,申侯居然有这么大的胆子,公开杀到了王室京都,他急忙找来虢公石父。虢公说:“吾王勿惊,臣愿领乘战车,出城与贼人一战”。

虢公领兵出城,正好碰到犬戎主在城外叫嚣,戎主拍马上去和虢公交战在一起。那虢公本来是个文臣,没有什么领兵打仗的经验,不到十个回合,就被犬戎主一刀砍于马下。

于是,犬戎带着大军涌入城内,大开杀戒,逢屋放火,逢人举刀,一时间,镐京城内哭爹喊娘,血流成河。

姬宫涅站在高处远远的看见了犬戎,知道虢公一定是败了,于是,连忙准备小车,带着褒姒和伯父从后门向骊山逃去。

刚走出门没多远,郑伯“友”赶了过来,这个人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也是春秋小霸王郑国的开山老祖,郑恒公。

郑伯官拜司徒,手拿一根丈八长矛,他对姬宫涅说:“吾主勿怕,臣当誓死保护,你速速往骊山撤退,我在这里抵挡”。

正好大臣尹球赶到,他保护着姬宫涅和褒姒、伯服一起向骊山跑去,郑伯以一己之力,阻挡住犬戎的进攻。眼看郑伯勇猛,一杆长矛使的是虎虎生威,犬戎下令放箭,郑伯抵挡不住,死在了乱箭之中。

然后犬戎骑马赶上,一刀砍死了姬宫涅,又回身砍了伯服,带着漂亮的褒姒,扬长而去。至于那个大奸臣尹球,则躲在马车里瑟瑟发抖,也被犬戎一刀毙命。

原本,申侯只是想教训一下姬宫涅,对于公开弑君这种事,他还是没有想到的,毕竟,西周的宗法制还是很深入人心的,申侯再牛,他也只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而已,干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以后还怎么在诸侯圈里混。

但是,犬戎就不一样了,他算外援,原本就不是西周系统内的人,这么好的一个“打土豪”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在杀了姬宫涅之后,犬戎又在镐京内大肆掠夺一番,包括镐京的王宫,也全部被毁掉,一些上古文献,也毁于这次战火之中。

申侯眼瞅着局势已经失控,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料之外,于是,赶紧让人向其他诸侯国报信,最先赶到的是晋文侯,卫武公,秦君以及郑恒公的儿子掘突。

其中,掘突最着急,自己的老爹被犬戎杀了,他要为老爹报仇,因此,当他带着大军赶到镐京的时候,立即发动攻城,结果被犬戎打败,只好后撤20里地驻扎下来。

还是卫武公老谋深算,他对掘突说:“犬戎的目的是抢掠财物,一定不会在城内坚守太久,今天晚上,我们兵分三路攻打东南北三个城内,留下西门一个活口,犬戎一定会从西门逃跑”。

夜晚,三路大军一起攻城,犬戎在城内抵挡一会儿,见诸侯联军攻势强大,果然从西门撤退。

天子死了,镐京烂了,一场闹剧,到了该收场的时候。

以申国,鲁国,许国为首的,在申国拥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但是,虢公翰认为,宜臼已经被废,不再具有继承人的资格,因此,他拥立姬宫涅的弟弟姬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就这样,西周历史的最后一刻,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在西周的宗法制之下,宜臼联合自己的姥爷,杀了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公开的杀父弑君的行为,是严重违反礼制的,因此,宜臼这个周平王,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诸侯国的承认。

而且,宜臼的这种做法,给诸侯国开了一个很大的脑洞,原来,所谓的周礼,不过就是洗脑的工具而已,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拳头够硬,就能当上君主。

后来的晋国“曲沃代翼”,“田氏伐齐”,“三家分晋”,各国层出不穷的弑君行为,统统都是从这里学坏的。

宜臼称王了,但是老住在申国不是个事儿,回到镐京也是不可能了,一方面是他的王位不具备正统性,另一方面镐京被犬戎破坏严重,一时半会儿是修复不好了。

别的地方也没有合适的宫殿,唯一合适的地方,就是洛阳。

武王伐纣之后,都城仍然定在了偏西北的镐京,对于东方的封国来说,去一趟京城实在是太远,因此,武王就命周公在天下之中的洛阳,营建了一个陪都,宫殿规模和镐京是一模一样的。

平时,周天子住在镐京,接受诸侯集体朝拜的时候,就去洛阳居住。习惯上,把镐京称为“宗周”,把洛阳称为“成周”。

要从申国到洛阳去,这趟路程不算远,但是,风险却是极大,因为反对派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周平王的王位,坐的其实一点都不稳。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周平王找到了卫国,晋国,秦和郑国,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他们大片的土地作为回报。

另外,此时的秦,还不算是诸侯国,只是周的一个附庸,替周王室养马的人,如果要开诸侯大会的话,在主席台上没有他的位置,他只能站在一边旁听。因此,周平王许诺,事成之后,提升秦为正式的诸侯国。

在利益的刺激之下,晋,卫,郑,秦决定一起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从这一天开始,历史正式走进春秋战国时代。

由于东周王室的地位,是靠诸侯国的支持获得的,因此,东周天子在诸侯国眼里,就是一个吉祥物。不过,吉祥物也有吉祥物的价值,如果利用得好,是可以为自己加分的,如果利用不好,有可能自毁前程。

晋国虽然参与了护送周平王的行动,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认可了周平王的地位,因为那边的周携王,实力一样不容小觑。

直到21年后,晋文侯才下定决心,杀掉了周携王,正式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周平王的“王位”才算正式稳定下来。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申国看起来挺猛的嘛,为什么到了春秋时期却销声匿迹了”。

的确,这应该也算是一个历史悬案,现在史书上关于申的记载真的是少之又少,目前知道的一些有限知识,也是从出土文物中得到的。

也许,周平王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不光彩上位史,所以,在史书上抹去了所有关于申国的记载,同时编造了“烽火戏诸侯”这样的故事,把自己的老爸塑造成一个好色的昏君,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受气包的好儿子,给自己改了一个完美的人设。

也许,在周平王的授意下,秦国不断向西扩张,兼并了申国,让申国成了永远开不了口的人,而南申国后来又被楚国所灭,于是,他就成了历史的透明人。

原本,在周平王的上位过程中,晋国出力不少,尤其是晋文侯杀了周携王,让周平王的位置得以稳固,晋国又是西周的老牌诸侯,按说应该会率先突围,成为中原扛把子。

但是,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晋国进入了长达70年的内乱,反而成就了刚刚立国不久的郑国。

在春秋初年,郑国是最活跃的一个诸侯,也是最嚣张的一个诸侯,他到底嚣张到什么程度呢?请看下一章节——《春秋第一猛男郑庄公,拳打兄弟,藐视周王,初显小霸王本色》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第一悬案老丈人灭了女婿的天下,这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