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文旅世界王玉明探幽董家岭
TUhjnbcbe - 2020/12/7 18:03:00
新余渝水区免砸砖防水补漏室内房屋公司上门 http://www.fujiacaoa.com/fjcgx/6242.html
探幽董家岭文/王玉明01董家岭追溯

多次去董家岭,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它那独特的建筑风格,深邃的传统文化,完备的功能设施,蕴藏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和源远,它神秘的渊源是我永远的探索和追求。

年,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将董家岭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已有60个镇、个村跨入这个行列,想来董家岭也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董家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地处晋中市最南端,距县城20公里,距国道6公里。全村面积12.5公顷,耕地亩,有村民户近人。现存明清古院落80余座,村中以赵氏为主。赵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是灵石“八小家”之一。

董家岭历史源远,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遗迹。“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该村正处于这几个流域范围,属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董家岭的赵玉廷是我的老师,他对董家岭的历史如数家珍,是一部活字典。他曾说年在董家岭的邻村,即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驻地王禹村,扩建乡办中学时,挖出了文物10件,包括石钺、石铲各1件,石刀8件,经文物部门鉴定是新石器时期的文物。

02董氏的渊源

董家岭以赵姓为主,但现在并无董姓。董家岭是否有过董姓?回答是肯定的。紧挨灵石的霍州市师庄乡有一个叫董南岭的小村,全村人都姓董。这个村有我一个远房亲戚,十几年前曾和我说过,他们是明末从董家岭迁徙到此地的,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历经十几代人。据村里老人回忆,董姓祠堂原有一口大钟,钟上铸有“先祖董承德从灵石董家岭迁徙至此”,可惜毁于当年的大炼钢铁。

其实,董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姓氏百科中记载,董姓是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的后裔,居甘肃、陕西一带。春秋时期晋国就有了董姓,以后逐步遍及全国。北宋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董氏家族开始从陕北东迁至依山傍汾河的一片荒芜之地,开垦种植、新建家园,这可能就是董家岭的渊源。灵石学者遆国宁老师研究记载:董氏后人第十三氏董文兵和《霍州市董南岭董氏通谱》记述,其先祖董承德明朝末年从董家岭迁至霍州师庄时已有四代,分别为一世董仲朝,二世董世连,三世董遥,四世董承德、董永赐,这是董家岭有过董姓的真实依据。董家岭村北有一个叫“董家坟”的古墓葬区,这也证明董家岭已有千年的历史,董姓应该是董家岭的开山鼻祖。

03赵氏的风采

董家岭以赵姓为主,源于明末。赵姓是我国四大姓之一。姓氏百科记载,赵姓出自嬴,始祖是西周穆王时期的御马人,因功勋卓著穆王赐地赵城(今洪洞县赵城镇),其后世以赵姓为主。据赵玉廷老师讲述,他们的先祖系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东镇侯村,明末清初因灾荒逃至灵石县王禹乡赵家沟村,二世先祖赵文胜于康熙年间迁于当时人口稀少的董家岭村。赵氏来到董家岭后,凭着勤劳、吃苦不断发展,一代代繁衍,最终成为村中的主姓。

赵姓在董家岭鼎盛时期有三个分支,近十个堂口。较大的堂口有永和堂、爱德堂、崇德堂、忠和堂、明善堂等。赵老师是明善堂的后裔,开创者是十一世先祖赵世福。赵氏迁居董家岭后,一直与赵家沟保持着联系,上坟祭祖、婚丧大事等都有往来,历代族人取名也按照养、元、金、世等辈份排列。有关家谱记载、树碑立传,都已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遗失。

赵家秉承“勤劳、吃苦、诚信”的祖训,走出一条先农后商、农商并举的路子。赵氏从清早期就从事商贸活动,起初是一两家搞物货贸易,后随着家族邻里的带动,规模不断扩大。到清中期,全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步入商界。清道光年间,赵家在山西平阳(今临汾市)、河南洛阳拥有赵氏一条街,生意也发展到经营典当、筹款、汇兑等各个领域,商号不仅遍布三晋大地,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都有大型店铺,临邑的“隆泰当”、直隶广宗的“庆丰当”、河南沙窝的“丰泰合”等商号驰名一方。赵家五堂中的永和堂主赵长春更是一马当先,商铺遍及晋、陕、豫、冀,占据平阳府鼓楼街的大半壁江山,家族也发展成为农、工、商、士皆旺的大家族,成为农、商、贸三位一体的独特阶层。随着商贸的兴盛,赵家开始大兴土木,二次扩建、完善赵家大院,使董家岭民居规模更大、质量更高、功能更加齐全。此后董家岭有了银楼、戏院、当铺、镖局、油坊、豆腐坊、马厩、学堂、宗祠等,村里的真武庙、佛庙、观音庙等建筑也修葺一新,大大满足了村中和周边民众生活的需求。赵家崛起的几百年历史,在三晋大地书写了精彩的一笔。

04*土高原的布达拉宫

董家岭村背靠大山,面对滚滚的汾河。先辈们秉承节约资源的理念,依山就势,把民居层层叠叠地建在半山腰和洼形坡地上。全村以“九龙槐”、泊池、文笔塔一线为中轴线,自然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格局紧凑,有九层院落;右边大气磅礴,上下为五层,整体形成“九五之尊”的风水格局。

董家岭现有建筑均为明清建筑,传承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一般为二进三合院,或者三进四合院。院厅不大,大门高耸。门洞上有顶阁,一可远眺,二是物尽其用。大门非常讲究,门础石多为狮子滚绣球和梅、兰、竹、菊等各种图案。匾额上书有“树德”“敦厚”等教化人的经典名句,或木、或石、或砖,雕工极为精细。大门正对的照壁上多为人物故事,寓意深远。


  

村东“赵家大院”的几处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与村西的建筑相比,空间更大,建筑更精细,装饰也更富丽。大院两侧建有眺阁、绣楼,大门上的顶楼、院内外的影壁更为精雕细作,把雕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透雕的通透、浮雕的立体皆栩栩如生,凹雕层次有序,堪如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大门外拴马桩、上马石一应俱全。院内青砖码面,前搭单披明柱檐廊,檐下木质围栏,有镂空花雕,依稀可辨彩绘文饰。虽已没有了往日风韵,而正窑两面的小偏房和左侧竭山硬顶,还留下了些许风采。有一处绣楼已无顶,仅三面墙,但墙上彩绘“玉堂春”“西厢记”等精彩故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整个院落宽敞,布局合理,采光极好。屋内一通大炕,满窑“平面柜顶阁子,夹箱夹柜夹桌子”,其古老风韵令人赏心悦目。

“赵家大院”从下至上五层呈阶梯式,每层院落若干,顶层嵌入堡墙之外,既美观干净利落又安全;各院是一个独立体,又有侧门暗道相通,形成一个封闭的、宜居而舒适的院落群,与左边九层建筑遥相呼应,和村东南的龙王庙合成一体,首尾呼应,高低有序,层次分明,不愧为“*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05神奇的民俗传说

古老的董家岭,有一些神奇的传说,更让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杨六郎大闹董家岭”的故事就流传至今。据说北宋咸平二年至五年间,辽*大举南侵,长驱直入灵石阴地关下,占据了靠山依河的董家岭。以萧银宗为首的辽国统治者,在董家岭设下“鸿门宴”,借和谈诱使宋真宗赵恒前来,企图将之一举全歼,以谋大宋江山。八贤王赵元俨代替宋王前往赴宴,结果被扣押。危难之时,随行大将杨延昭成功施救,保驾护航,一举打破辽国图谋。杨六郎忠君爱国,降服叛逆,烧毁观音庙,终使辽国归顺大宋。这些野史传说,在晋剧《辕门斩子》、豫剧《董家岭赴宴》中都有精彩的演绎。董家岭几处地名“观音条”“饮马泉”“拴马石”,也似乎隐隐诉说着这段前尘往事。


  

董家岭村中心有一棵千年古槐,因有九个枝头,被叫作“九龙槐”。古槐老枝干枯沧桑,新枝郁郁葱葱,它几乎同龄于董家岭,见证了古村落的风起云涌,尘埃落定。古槐旁的泊池连接着地下排水渠道,全村的雨水自上而下汇集于此,既避免了洪水蔓延,又一年四季滋润着古槐,还可用蓄水浇灌、修建等,真是一举几得。池在风水学上为财,这大概也是董家岭历代村民从这里起程走向四方、驰骋商场、名扬天下的缘由吧!

董家岭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都要在“九龙槐”下举行“地灯节”,方圆百里此村独有。盏地灯昼夜不息,把节日的气氛点得浓烈,预示着董家岭人一年四季吉祥平安,财源旺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次次沿着盘山柏油路,顺势而上朝拜*土高原的“布达拉宫”;一次次踏着董家岭先人的足迹,走在董家岭高低不平的青石小路上;一次次站在“九龙槐”树荫下、泊池水畔听着那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如今的董家岭,马厩无马,当铺人空,银楼院蓬草深深,绣楼壁画、檐廊木雕等转眼就要成为记忆。董家岭村主任一次次幻想着、给参观者陈述着开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董家岭人从中受益的美好愿景,他的热切、他的真诚让我仿佛看到董家岭这颗埋没在历史尘埃里的珠宝,再一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8月26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简介

王玉明,网名远航,笔名河边人,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人。在行*机关和国企工作多年,自幼酷爱文学,散文、现代诗、格律诗多次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山西省楹联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山西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晋中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晋中诗歌协会顾问。

发现更多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旅世界王玉明探幽董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