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郭惠明散文别了,ldquo瓦矿r
TUhjnbcbe - 2021/7/27 13:2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别了,“瓦矿”!

“瓦矿”全称是“汾西县地方国营瓦窑圪塔煤矿”。对瓦矿的印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瓦矿”在僧念镇瓦窑圪塔村十字洼里,可能这也就是“瓦矿”名称的来历。因为父亲在瓦矿上班的缘故,我对瓦矿的印象非常深,打小就经常跟父亲在矿上玩。

记得当时坑口是直立式井口,工人们上下班都穿着厚厚的矿服,头戴矿灯,站在煤斗子上,随着“嗡嗡”的绞车声送到矿井深处,每当爸爸上班时我们都非常担心,一直等到安全升井后才放心了。

那时矿上接了第一部“解放”牌汽车,汽车呈绿蓝绿蓝色的,驾驶室顶部、头部和俩前轮叶子板呈椭圆形状的,流线型外观,且表面光滑柔和,前面进气格栅像肋骨一样,一排一排的十分威武好看,虽然载重量只有4吨,但矿上还是不舍得拉煤的,只是领导们到县上开会、矿食堂偶尔到霍州采购猪、米、面、蔬菜等生活用品或者是年终接送工人时才用的。拉煤上站这些脏活重活主要还是靠拖拉机和马车干的。拖拉机主要有12、28、30、55马力的。12马力的是手扶拖拉机,机头下方两个轮子,没有驾驶室方向盘,只有两个扶手,档位、油门什么的都在扶手上操作,没有架驶室,驾驶员坐在车厢前面的一个台阶上,车头与车厢之间是由一个活动的轴连接的,操作起来非常危险,而且只能拉半吨多。其它拖拉机是有架驶室的,牛高马大的,都是前面两个小轮子,后面两个大轮子,特别是55的拖拉机,后面的大轮子足足有一人高,上起坡来“突、突、突”的直冒黑烟,当时还没有油路,走起路来,前面坑坑洼洼,后面灰尘滚滚,驾驶员跑运输回来,头上、脸上、鼻子、耳朵、脖子浑身都是灰尘,就像太空人一样,特别滑稽,但这在当时也是挺时髦的、是好多人年轻人羡慕的职业。

马车就更有意思了,马车由车身和马队两部分组成,车身是带两根辕杆的平板车,马队一般3到4匹马为一组,中间一个套辕的,前面3或4个拉套的。马车最多时可以拉一吨煤,每小时可以走20公里左右,经常成群结队地往霍州、介休送煤,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装煤时,车身四周用荆条编的一米高的“芭子”,装满煤后赶车把式往车辕上一站,长长的鞭杆在空中响亮地一摔,“驾”的一声吆喝,五匹马就开始用力往前冲了,车把式如同指挥千*万马的大将,威风凛凛,赶着车往目的地出发了。别人有时候想搭个顺风车,就得往煤堆上铺一块麻包垫子,灰头土脸地坐在上面,悠哉悠哉地随着马车往前走。

后来,瓦矿整体搬迁到了团柏沟里,矿区在团柏村东,辛置以西,占地约百十来亩,有职工余人。这个时候条件就好点了,生产坑口是斜坡隧道式的,铁轨可以直接铺到坑下,利用绞车和矿斗从工作面运送煤,基本可以实现半机械化开采。

矿部是二层楼房,矿上有开会的大礼堂、矿灯充电房、二层工人宿舍、小学校、卫生所、澡堂、商店等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而且矿上的待遇福利什么的也不错,颇有一种国营企业的作派。作为矿工子弟的我,曾经为此还觉得挺自豪的。

再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为了扩大再生产,又先后开发了“瓦矿”二坑、三坑。二坑在僧念南庄沟和霍州白龙沟之间,三坑在瓦窑圪塔村东面。矿上这个时候就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了,有生产技术科、材料供应科、机电设备科、财务科、运输车队等等。在民主管理、文化娱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立健全了*支部委员会、工会组织,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锣鼓队、舞蹈队等等,工人已发展到了五、六百人。已经成为县里的重要经济支柱企业了,这可能是瓦矿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了。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国营企业的弊端就开始逐渐显现了,企业包袱沉重、生产工艺落后、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等诸多问题。随后企业开始整顿,工人下岗,工厂停工,煤炭资源整合,进行企业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改革。好在所有职工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或有了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生活保障。昔日轰轰烈烈的地方国营小企业再不复存在,“瓦矿”只能永远保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动动小手点个再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郭惠明散文别了,ldquo瓦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