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岳霍太山与姜姓戎关系的探讨
TUhjnbcbe - 2021/7/27 13:26:00

摘要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古资料,采用“双重证据法”,对岳、霍太山、姜姓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认为岳、霍太山是姜姓戎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所崇拜和祭祀的神山。“岳”是随着姬姜联合周人东扩,姜姓戎“挟旧族之名以冠其新居”,把他们所崇拜和祭祀的神山带到了山西霍太山。

关键词岳霍太山姜姓戎

“岳”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中,字形从山,是一种神灵,本源是山,实为山神,它是地位最崇高的被祭祀的山,且具有自然神色彩的祖神。霍太山又名太岳山,位于今山西中南部,现霍州的东南。姜姓戎,《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韦昭注:“姜戎之戎,西戎之别种,四岳之后也。”这三者的关系是:霍太山是被姜姓戎所祭祀的岳。下面就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岳的意义和它的地理位置

岳,为地位最崇高的被祭祀的山,也是岳字最根本的含义。那么岳是指那座山呢?丁山认为西周时称为岳的只有“乔岳”“嵩岳”,他认为卜辞中的岳为通名。早期文献中称岳的只有霍山和岍山,因岍山距殷墟太远,所以屈万里认为卜辞中的岳为太岳,即《禹贡》中的太岳。《禹贡》中的太岳就是今山西的霍山。顾颉刚、唐晓峰也认为岳为山西之霍山。《逸周书·度邑解》:“南望过于三塗,北望过于岳鄙”所述即武王灭商之后站在天室之上远望的情景,是对其统治天下之后对周边的一种肯定。其北望岳鄙即北望今山西南部的霍太山,因为这是其北部的边疆。武王站在天室,向北方称岳(向北方所称的岳),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极有可能是殷代在这个地区就已经存在岳的名字,武王灭商后沿用此称。我们或可以将武王所望之岳与殷人卜辞之岳联系起来,视其为同一个岳,这个岳在周代时期依然闻名。以上所叙述的是在山西境内的岳。

除此之外,人们却很少提及陕西西部的岍山为岳,后人一提到西岳就是华山。岍山又称岳山、吴山、吴岳及西镇山等,古文献最早的记载是岍山。《尚书·禹贡》云:“导岍及岐。”《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骏及于天。”《周礼·职方》云:“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因镇山在雍州西,故称“西镇山”;山峰高峻,又称“岳山”。屈万里认为:“岳即《禹贡》《尚书》所谓之岍山,亦曰吴山,或称吴岳,在今陕西陇县西南。《禹贡》:“道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岳”。此处的岍,《汉书地理志》“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岍山”。此岍山,即岳山。《周礼·职官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尔雅·释山》:“河西,岳。”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一曰“吴岳,班郦皆为即古之岍山……自周尊岍山曰岳山,俗又谓之吴山,或又合称吴岳。《史记》遂析岳山与吴岳为二山,而岍山之名遂隐。其实之二山者,《周礼》总为之岳山,《禹贡》总谓之岍山”胡渭从《汉志》并在其文中“谓吴山……与岳山只是一山。”顾颉刚认为岳也在西方,大体为陕西周原西方的太岳,也称吴岳,即岍山。这是在陕西境内的另外一个岳。《释名·释山》(尔雅):“山,产也,产万物也。”山不仅为远古时期人类提供栖息地,而且为人类生存提供水、土、生物、矿物等重要资源。山岳对于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岳与姜姓戎的关系

顾颉刚认为:“四岳必为西方萃聚之四山”,“姜姓之族居于四岳,殆以四岳之神为其祖先,或以其祖先为四岳之神,故称之曰四岳之裔胄”,指出岳和姜戎的关系。在《诗·大雅·嵩高》中:“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吕。”提到了岳与甫和吕的关系,只有岳才能降生甫和吕。反映了古代先民以山为人祖的现象,表明远古先民的自然现象崇拜向人神转化。《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大岳之后也。”在文献记载中,与姜姓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座山就是太岳山。《左庄二十二年传》说:“姜,太岳之后也”。“大岳”古亦书作“太岳”,《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伪孔传曰:“太岳,上*西。”《史记·夏本记》曰:“即霍太山也”。那么甫和吕又是什么人群呢?毛传云:“申,姜姓之国。”“甫,姜姓之国。”“与齐许同出,皆姜姓也”。顾颉刚先生曾有考证,他根据《国语·周语中》记富辰之语:“齐、许、申、吕由太姜”。姜为西方姜戎,太姜乃周太王之妃,王季之母,周得天下,分封此外戚为四国。所以“齐、许、申、吕者,戎之进入中国者也”。也就是说齐、许、申、吕四国之人本为西方姜戎,而东迁建国而居于东方。所以找寻其古老根源,“生”出他们的岳应该在西方。古代文献记载也是基本指向西方。《世本·氏姓篇》:“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帝王世纪》:“炎帝神农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故其地。”那么姜水在哪儿呢?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注》曰:“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据水经注作者说,姜水本岐水,因其流经姜氏城,才有了姜水之名。历史上众多学者把姜水定位于宝鸡周边地区。如《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以姜水为岐山县南的姜泉;乾隆《重修凤翔府》卷一,以姜水为宝鸡县之清江水;嘉庆《扶风县志》志卷八,以为扶风县之美阳河;今人李仲操《姜水辩》以为扶风县的畴沟河;刘宏斌《岐水、姜水与姜氏城》以为今之扶风徐家河以东的后河或韦河;刘起釪认为,羌、姜二字古同,姜水即陇西之羌水。说明姜起源于今陕西西部一带。同时也说明岳就是姜戎所崇拜的神山或祖先神。远古时期先民们以山居为主,与山岳的关系密切。山岳被看作是万物孕育之所,山岳在先民眼中是与人平等的“活物”;万物有灵观念产生后,山岳也有了“灵*”,进而产生了山精信仰及以山精为对象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随着山岳信仰的发展,山精逐渐由精灵向神灵转化,于是产生了山神的观念。岳、四岳或太岳本指险峻的高山,后来演变成居住在该地区的姜姓羌族氏族的名称。这其中的因果联系是这样的:人类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以至在父系社会以后,人们便不清楚他那个氏族的始祖是谁了,因而产生了种种因神而生的神话。羌族传说他们的始祖是山神所生,对岳的崇拜就是姜姓对岍山山神的崇拜,且把岳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神。岳就是姜戎所崇拜的祖先神山。顾颉刚、刘起釪先生又明确指出:“四岳最早为古代西方羌戎中的姜姓部族的宗族神,是由于他们居地的山岳之神衍成部族祖先神的。核之方位,大体为周原西方的太岳,亦称吴岳,即岍山。岍山一带就是姜戎故地。

三、姜戎聚集地周围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

陕西宝鸡一带就是姜戎的根据地,考古界基本认同。俞伟超先生认为甘肃东部一带就是古代姜戎所活动的地区之一。邹衡先生最早指出:“姬家店和晁峪一类的遗址,同辛店文化和先周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此二址处于宝鸡,再结合炎、姜的有关论述,可以暂时叫他为“姜炎文化”。姜炎指的就是姜姓族,其活动区域就在陕西宝鸡一带。王明珂也认为姜戎是羌人的别支,他们居住在今陕西西部一带。牛世山通过分析陕西晚商时期刘家考古学文化,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刘家文化的族属可能就是商代的羌方及其支系。刘家文化的分布范围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及其以北山区,北到平凉一带,东不过子午岭,向西一度扩展到甘肃天水、庄浪一带。尹盛平也把刘家考古学文化的族属定为姜氏之戎。姜戎族的原居地就在今宝鸡地区的岍山一带,如今已被地下的考古资料所证实。总之,先周时期或以前,姜戎的祖先就生活在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一带,岍山就是他们所崇拜和祭祀的岳。

那么,山西的岳——霍太山又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周围是否有姜戎存在的证据呢?

邹衡先生曾把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所见的Л字,认定是双耳或双鋬手袋足鬲的象形,并推断其为羌姜的族徽。之后,山西灵石旌介村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发现三座商周之际的铜器墓,出土大批带有Л字族徽的铜器,其中M1不仅出土带有Л徽的铜器,还出土两件亚羌爵,证明墓地应属Л族。族徽所对应的族属应是姜戎。旌介村族墓地,西南距其县城15公里,北与介休县相比邻。《史记·周本纪》说:“(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与姜氏之戎”。千亩是地名,一说在山西介休境内;另一说在山西古县北45公里。古县北已入灵石境内。所以,今介休、灵石一带,商周之际应是姜戎的居住地。另外,从灵石旌介晚商墓葬出土器物的造型、花纹风格、特有器物和陶器都与关中渭河平原以及西部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相类似。宋玲平在分析该墓时,就得出有先周考古学文化因素。陶正刚对灵石旌介商墓出土的亚芜族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商时期山西中部、南部确实有羌人的存在。这就为灵石旌介晚商墓葬的姜戎族属提供了间接的证据。同时在山西中部的汾阳杏花墓地、南部临汾地区的乡宁内阳垣、襄汾南小张、襄汾大柴都发现有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时期的器物。另外,北京保利博物馆收藏的戎生编钟,其上铭文所叙述的时间和人物,说明在西周晚年或春秋初年,山西中南部还居住着大量的戎人。从以上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并得出,殷商晚期在山西中部和中南部地区居住着从西方来的姜戎人群。陈梦家也认为在殷商晚期羌人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活动。

另外,殷墟卜辞中有“吕”,并受工方的侵扰,如“丙辰卜,嗀贞贞,工方及工方敦吕”。(《京》),说明吕曾经在山西西南一带活动过。徐少华先生提出早期吕人足迹可能涉及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因卜辞有“于吕,王乃田,亡灾”(《粹》),知商王有时到“吕”地田猎,其地距殷墟不远。又今山西西南有吕城、吕坂等地名可为线索。吕也属于姜戎。《史记·齐太公世家》:气太公望,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国语·周语下》:“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渣改制量,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皇天嘉之,柞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日姜,氏日有吕。”

《国语·周语》:“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姜氏之戎。”古本《竹书纪年》:“宣王三十八年,戎人灭姜侯之邑”。《后汉书·西羌传》:“宣王三十八年,晋人伐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千亩”乃桓公二年,晋穆侯以千亩之战生公子成师之千亩。杜解:“西河介休县南有千亩。”《续汉书·郡国志》太原郡介休县条同。介休县今名仍旧。晋人伐北戎于汾隰,今本《竹书纪年》同。雷学淇认为:“此北戎而姜氏之戎,在晋都绛邑之北,故曰北戎。据此可知晋穆侯之世,姜戎尚在晋国北境且称侯,属于晋之祸患,王师于征,竟乃败绩。《左传》襄公十四年:姜戎氏驹支与范宣子的对话说:“惠公……,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赐我南鄙之田……。”(这里所说的的姜戎在河南,不在山西)可知其部族居住在山西的中南部亦相当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说:“姜,大岳之后也。”“大岳”即太岳。这一条记载,把太岳山与炎帝联系在了一起。众所周知,姜姓出自炎帝,而此言姜为太岳之后,显然是说炎帝与太岳本来就是一体的。

从山西和陕西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比较,山西的姜戎是由陕西迁徙而来的。顾颉刚在其《四岳五岳》中认为“齐、许、申、吕者,戎之进入中国者也”。姜戎也是一个由西向东迁徙的历史。另外,文献记载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在今山西中南部有大量姜戎的存在。姜戎把霍太山作为岳来祭祀或崇拜也就非常合理了。这正印证了顾颉刚山西之太岳、东岳之岱宗,则係因四岳后姜姓(从陕西)向东移植而“挟旧族之名以冠其新居”者也。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姜戎由居其南鄙,故岳亦被于晋疆。山西中南部以霍山为中心的地域就是西部姜戎离开陕西来到山西的“新居”。霍太山也就成为姜戎来到“新居”之后所崇拜和祭祀的山神。至此,东西方的两个岳的关系就清楚了,他们之间是先后的关系,这里有一个民族由西向东迁徙的过程。

四、结语

最初的岳就是姜戎对其在陕西西部原住地——岍山崇拜和祭祀的神山。随着姬姜联合周人向东扩展(剪商),姜戎就来到了山西的中南部,并把他们所祭祀崇拜的岳也带到了这里。钱穆认为姜氏之居近太岳,故曰“维岳降神”,其后吕尚封于齐,而齐亦有泰山,亦得岳称。而后随着周的大分封,姜姓之戎便分布到全国各地,自是而有四岳、五岳。

本文发表于《史志学刊》年第3期,总第15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岳霍太山与姜姓戎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