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多杰
「非京籍“北京土特产”
」旧时,老北京的茶叶铺子一般都挂着一块幌子,上写“经营各种红绿花茶”。看起来,那时候京城的茶品也不算少。可真正走俏好销的,却只有茉莉花茶。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不讲究饮茶。北京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没有像样的茶文化?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北京茶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而老百姓最爱的茉莉花茶,恰恰就是北京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茉莉花茶本不产于北京,而是南方的工艺。茶商一般都是在每年农历清明前后,派人到安徽采茶,货物办理齐全后运到福建。其实中国很多地方都出产茉莉花,但福建生产的单瓣茉莉花香气最浓,是窨制花茶的不二选择。所以旧时茉莉花茶,都要在福建熏茶。但北京人最爱喝茉莉花茶,消费量巨大。因此久而久之,花茶到成了北京土特产品了。
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繁复而细致,大致分为如下步骤:第一,先用筛子分出粗细;第二,挑出茶叶中的一切杂质,包括茶梗、树枝等;第三,上火烘烤,将茶叶放入竹笼中,下边用小火以使干热;第四,加茉莉花熏制,方法是一层茶叶,放一层茉莉花,以此多层都放入木箱中封严,经过一昼夜为第一遍熏。普通茶熏两遍即可,高级茶要如此熏七遍方可,制茶周期很长。
就是由于反复窨花的过程中,要不断烘干茶叶。因此制好的茉莉花茶水分很少,能够比绿茶保存时间更长。如果说绿茶可以保存1年,花茶则至少可以保存18个月。在没有真空包装、没有冰鲜设备,也没有快递小哥的年代,花茶以便于运输与保存而倍受青睐。
「王爷也爱花茶
」很多人觉得北京人喝的茉莉花茶,在茶界绝算不上什么上品。殊不知,花茶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查阅文献,饮用花茶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则有了更大的发展。明初朱权《茶谱》中,就记载了花茶的具体制作方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
写下这段文字的朱权,可不是一般的文人墨客。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受封为宁王。能让王爷写上一笔,也可见用花熏茶是一种高雅的玩法。也可以说,花茶流行于明代上流社会之中。
一百多年之后,晚明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屠隆《茶说》中详细记载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玩法:
“茉莉花以热水半杯放冷,铺竹纸一层,上穿数孔。晚时采初开茉莉花缀于孔内,用纸封不冷泄气。明晨取花簪之,水香可点茶。”
敢情晚明文人觉得以茶熏花都不过瘾,干脆直接拿花熏水。用茉莉花熏过的水,再去点茶味道想必错不了。总之,茶与花的结合在明朝成为了高雅的游戏。
「茉莉的前世今生
」茉莉,本不是我国的本土植物。西汉年间,自西亚经印度传入中国。这种植物的读音,从古至今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名字的写法,发生了很大改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
“稽含《草木状》作末利,《洛阳名园记》作抹厉,《佛经》作抹利,《王龟龄集》作没利,《洪迈集》作末丽。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
由此可见,这种外来植物的名字也是经历了几次改革。像“末利”、“抹利”、“没利”、“末丽”这些看似奇怪的字眼,说的都是今天的茉莉。
茉莉花颜色洁白、香气浓郁,向来为国人喜爱。人们赞誉它品性高洁,有谦谦君子之风。又加上“茉莉”二字谐音“莫离”,因此又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之花。茉莉花茶,也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相传古时丈夫离家,都要饮上一杯妻子冲泡的茉莉花茶。寓意丈夫早归,夫妻不要分离。很难想象,如此接地气的茉莉花茶,也曾是古代爱情剧中的重要道具呢。
除去浪漫,茉莉花更是不可多得的药材。它浑身皆是宝,花、叶、根皆可入药。《本草纲目》中记载:
“茉莉花性辛甘温、和中下气、避秽浊、治下痢腹痛。”
由于茉莉花的药效,茉莉花茶也就具有了解表、通窍、去秽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反复窨制的茶青已经发酵,具有红茶的特性。春天乍暖还寒,天气变化很快,受风受寒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这时抓上一撮花茶,将烧至极沸的水高高直注于茶叶之上。然后盖上杯盖闷泡半晌后,一饮而尽。按照这样“老北京泡茶法”冲泡茉莉花茶,若是偶感风寒保证茶到病除。
机器人有话说周二啦,今天内容比较丰富!
先说茶:六窨茉花茶;再说罐儿:漆红釉筒型茶仓,盖儿用的是~黑檀实木,压手;除此之外,为了回报广大茶友对我们的支持,今天每位下单的朋友都能获赠一本杨多杰老师的最新著作——《茶经新解》!单这本书就价值58元,赠送的哟!来着了吧~
赏罐儿、品茗、读书,多重享受。就今儿啦17点,微店候着您嘞~
具体请收听今天17:00-19:00的
《吃喝玩乐大搜索》节目哦~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本文作者:杨多杰
历史文献硕士茶文化讲师研究方向为茶文献、中国茶文化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