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一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罗新著
:新星出版社
: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I.4/
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往复的路。
北大学者罗新,在他华发之年——五十三岁之时,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从大都走向上都。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本书荣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深港书评》《东方历史评论》年度好书;
凤凰好书榜、新浪好书榜、腾讯华文好书榜、光明书榜上榜作品!
罗新,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
专业代表作是《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与《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性喜旅行,兴趣广泛。
好书推荐
二
:沈从文的前半生:一九〇二-一九四八
:张新颖著
:上海三联书店
: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K.6/26(17)
本书是沈从文前半生(-)传记,是《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兄弟篇,讲述在中国历史变动的-年间,沈从文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书中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传奇”与平常,”人格放光”与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与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的故事。从沈从文的成长、哀乐与创作脉络中,也可窥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当时的文人生存状态。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图书《沈从文的后半生:—》“合璧之作”!
张新颖,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年)等多种奖项。
好书推荐
三
:树梢上的中国
:梁衡著
:商务印书馆
: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I/-2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论家。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在《树梢上的中国》中,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与人文故事,写就《华表之木老银杏》《万里长城一红柳》《中华版图柏》等经典力作。作为“人文森林学”的首创者,作者认为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树梢上的中国》里不仅有灵动的文字,还有实景古树照片与亲绘古树图。作者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那颗赤诚之心全方位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
本书以散文形式讲述“人与树”的故事,作者寻遍散布于中国各地的古树,耗时多年,从文化的角度,讲述古树与人、与村落的历史故事,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作者运用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视角,重现解读环保、解读生态,把森林保护上升到人文层面。书中还展现了十几幅作者为古树亲绘的画作,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这是作者独有的保存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的表达方式。
梁衡,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好书推荐
四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陈平原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
:G..2/1
陈平原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