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在台湾也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霍姓居山西省第71位。霍姓因为霍去病和霍光这一文一武两兄弟的功绩而声名显赫,从而使霍姓成为家喻户晓的姓氏。历史发展,姓氏源流,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处,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
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子孙。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年)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为定论。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发源地,也是霍氏开宗立姓、繁衍、槽迁的地方,史称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霍阳山,是春秋时期非子后裔的嬴姓封国梁国的一个地方。梁国与秦国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陕西省韩原市附近,霍阳山周围地区在当时皆称“霍”,即今岘山地区,俗称铁顶山。在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袭梁及霍。梁南有霍阳山,蛮子之邑也。”
在史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记载“会于霍。”当初在晋献公姬诡诸执*时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国,得到梁国的保护,梁侯还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公元前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袭击霍阳山,吞灭了梁国,把势力扩张到了*河岸边,因此,秦国吞灭梁国,自然引起晋惠公的不满,引发了晋惠公姬夷吾与秦国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愿意树立晋国这样一个大敌,便扶持与秦国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梁国被灭后,其国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霍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霍氏。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汉朝时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个古老而传袭很久的官职。霍山,就是南岳衡山,亦即古称的天柱山。史书记载:“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南岳衡山至所以称作“霍山”,是因为古代以南方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释:“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在史籍《风俗通义》中也解释:“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代在五岳之上皆设有令尹,以敬畏神灵,维护帝势,皆由中央王朝*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即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改姓,五代时期骁将霍彦威,属于冒姓为氏。彦威,是五代后梁时期的一名孤儿,被后梁将领霍存收养,因此称霍彦威。后唐天成三年(公元年),霍彦威病逝,当时正在青州打猎的后唐明宗闻讯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举衷一月之久。赠彦威为太师,官至极品,谥曰“忠武”。在霍彦威的后裔子孙中,皆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贞观时期,武都郡蛮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汉姓为霍氏。另外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赐归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齐汉姓名为霍邱。他们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姓氏,世代称霍氏至今。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霍岳罗氏,亦称和岳啰氏、瑚岳罗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yolo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霍罗氏皆冠汉姓为霍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⑴.满族噶尔噶斯氏,满语为Gargas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沈阳),所冠汉姓即为霍氏。⑵.满族霍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洪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霍氏、何氏、石氏等。
⑶.霍托罗氏,亦称辉图氏,满语为HuotoloHala,后多冠汉姓为霍氏、包氏等。另外,满族同胞称女婿为“Huohehui”,汉字即“霍和辉”,因此有入赘姑爷干脆就称霍和辉氏,满语为Huohehui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其后裔有改汉姓为霍氏者。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府推行的羁糜*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姬处,霍叔,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迁徙分布,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左右。上下几千年,霍州的一切无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国、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窑、霍州、霍县、霍汾县,直至现代的霍电、霍矿、霍煤、霍中,等等,无不与霍字有缘。一个“霍”字、万中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不到霍州来,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氏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氏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明洪武三年~明永乐十年(公元~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郡望堂号,郡望,霍州:霍州即今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数十万年前,境内已有古人居住,属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在汾河东岸的永合村、红崖堡村一带有考古发现。传说颛顼画九州,霍为冀州之地,以东有霍太山而得名。夏、商时,霍仍为冀州之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称为霍国。因境内有彘水,故又名彘。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白龙镇陈村一带。春秋时期,晋献公于周惠王十六年(庚申,公元前年)率*灭霍,霍哀公奔齐。霍地由此归晋国,称为霍邑。战国时期的(戊子,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霍邑先属魏国,后属韩国;韩国大将冯亭以上*降赵国,霍邑又属赵国。
(庚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霍邑属河东郡。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年),霍邑被设为彘县,仍属河东郡;王莽建国四年(壬申,公元12年)改彘县为*城;东汉阳嘉三年(甲戌,公元年)改*城为永安,辖汾西、赵城。永安县治建于霍国故都之地,即今霍州市白龙镇陈村。三国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年),移县治于赵城仇池壁;曹魏正始八年(丁卯,公元年),划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永安属之。
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年),置永安郡,辖永安县、杨县。郡治设永安城。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年)改置汾州,永安属之;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年)改汾州为吕州,改永安为霍邑;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年)罢邑州,霍邑属晋州;隋大业十三年(丁丑,公元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隋*大将宋老生率*三万守霍邑。
霍邑之战,宋老生兵败身亡,唐兵长驱直入,攻陷隋都长安;隋恭帝元年(丁丑,公元年)置霍山郡,辖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四县。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元),改霍山郡为吕州;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年)州罢,以霍邑县复归晋州,霍邑属之。北宋*和六年(丙申,公元年),改晋州为平阳府,霍邑属之。
金贞佑三年(乙亥,公元年),置霍州,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四县。元朝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后又改称晋宁路,霍州属之;霍州下领霍邑、赵城、灵石三县;元元贞三年(丁酉,公元年)复立霍州,统管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岳阳五县。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年),霍州升为直隶州,领赵城、灵石二县;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年),又增辖汾西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年)改霍州为霍县,隶属河东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仍为霍县。年与汾西县合并为霍汾县。年与汾西县分开,复称霍县。年撤县建霍州市。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蜀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堂号,太原堂:以望立堂。河东堂:以望立堂。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彘水堂。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姓氏文化,郡望堂号,郡望,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临汾)、蜀郡(今四川成都)。堂号,原堂:以望立堂。河东堂:以望立堂。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彘水堂。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宗祠对联,四言,自霍国;望出太原。全联典出霍姓的起源和郡望。骠骑建绩;麟阁冠群。上联典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河东平阳人,官至骠骑将*,封冠*侯。元狩年间,两次大败匈奴贵族,控制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又和卫青共同击败匈奴主力。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霍光,字子孟,霍去病的异母弟。武帝时,官奉车都尉。昭帝即位时年幼,他与金日殚等人同受武帝遗诏辅*,任大司马大将*,封博陆侯。昭帝死后,相继迎立昌邑王刘贺、宣帝。前后执*二十年,轻徭薄赋,有利于发展生产。因功,图形被绘于未央宫麒麟阁,名列第一。
首图麟殿;献替清官。上联典指汉·霍光,武帝朝为奉东都尉,后元初为大司马、大将*,受遗诏辅幼主,封博陆侯。甘露中,图形麒麟阁,光居第一。下联典指明·霍韬,正德进士,大礼义起,毛澄力持以孝宗为皇考,韬测知帝意,为大礼议驳之,累官礼部尚书。五言,枝江中郎将;平阳冠*侯。
上联典指三国蜀中郎将霍峻,字仲邈,枝江人。先生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被子围一年,张鲁遣人诱之,峻不从。迁梓潼太守。下联典指西汉名将霍去病(公元前-前),河东平阳(今山西临省汾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封冠*侯,后任大司马。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他先后六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家训留恩远;笔评播惠长。全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霍韬,字渭先,南海人。始号兀厓,后更号渭厓,正德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着有《西汉笔评》、《渭厓集》、《渭厓家训》等。渭厓蕴大计;秋山显宏图。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霍韬,博学才高,多所建树,颇涉国家大计,主要着作有《渭厓集》等。下联典指明代画家霍元瞻,擅山水,有《秋山图》等佳作传世。
七言,麒麟阁图列首位;京都进士第一名。上联典指西汉*治家霍光(?-前63),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霍去病弟。武帝时,任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贻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辅*,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二十年,未尝有过。甘露中,帝思股肱之美,图形麒麟阁,霍光居首位。下联典指宋代通议在夫霍端友,字仁仲,武进人。徽宗即位,策进士第一。官至通议大夫卒。
子孟赫赫大司马;觉商炳炳太仆卿。上联典指西汉*治家霍光。下联典指明代太仆卿霍子衡,字觉商,广东省南海人。举万历乡试,历袁州知府,唐王弟聿镌立于广州,召为太仆卿。小玉丧生于薄幸;大礼成议之高贤。上联典指唐·霍小玉,以李益负约,积思致疾而死。下联典指明·霍韬事典。十言,出入禁闱,图耀麒麟阁上;登临瀚海,爵拜骠骑将*。上联典指西汉*治家霍光事典。下联典指西汉名将霍去病事典。
家谱文献,广东南海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九卷,着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广东南海霍氏族谱十一卷,(清)霍承恩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年)世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番禺霍氏族谱,(清)霍志雄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年)手写本一册。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广东番禺霍氏族谱,(民国)霍志雄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年)手写本一册。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武进霍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霍惠成编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年)有怀堂铅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州霍氏宗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有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湖北*冈霍氏宗谱十卷,着者待考,清光绪后期清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湖北赞同霍氏宗谱,(民国)霍裕瀚、霍德川等总理,民国十五年(公元年)清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河北东光霍氏家乘,(清)霍秉乙、霍树藩等重修,清宣统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山东安乐霍氏家乘,(清)霍官云等重修,清宣统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霍氏宗谱十卷,着者待考,清光绪后期清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连同下面均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霍氏宗谱,(民国)霍钤纂修,民国二十年手抄本一册。霍氏宗谱,(民国)霍钤纂修,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一册。霍氏宗谱,(现代)霍照林纂修,年手抄本两册。霍氏宗谱,(现代)霍文炳纂修,年手抄本一册。霍氏合族新排字辈:“勤俭奉廉孝敬娱亲礼义谦让纲宪遵循继先丽景强立宏程”。黑龙江富裕霍氏字辈:“文王长成志忠吉福喜兴怀德永继庆贵世礼涓明”。
重庆涪陵霍氏字辈:“廷应承国普洪凤正玉大鹏林传家远书易维元崇诗礼学光兆万代永兴隆”。广东番禺霍氏字辈:“和茂盛发达耀好应联兴”。辽宁沈阳霍氏字辈:“德恩福禄北代昌”。霍氏一支字辈:“士永以名应朝治光天德家兴显国安明世思秉全正可维官耳传代一本立”。氏一支字辈:“久有廷之毓尔其维一中允如正汝志方以大诗功应可光兴极尚希敏性弘启加克懋兆时世必施从”。四川盐亭霍氏字辈:“绍(芳)齐永玉(裕),家(加)祥仕远,学习成仁,*治圆满。”四川三台霍氏字辈:“元环履仕,思维联敦,少开忠秀,永茂宏兴,崇仁仲义,万代昌荣。”(年前后出生的大多是敦字辈的)
发音分布,霍姓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人数到96万之巨,然而在霍姓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四声和三声为主的2种不同发音。三声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在河南,浙江一带也有很广的分布。在普通话比较集中的地区,例如河北承德,内蒙赤峰,北京及其周边都是三声huǒ的发音,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北京地名霍huǒ营,祖祖辈辈的人都称作三声,音同火huǒ,三声是方言的看法得到很多霍huǒ氏人的不认同。目前三声霍huǒ氏正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汉语言研究所提交增加新华字典三声霍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