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曹端一则公廉官箴,影响明清官场600年
TUhjnbcbe - 2023/4/6 22:41:00
白癜风病初期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美传统,为官的道德修养不但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家庭群体和天下国家。

官箴是公职人员在官场实践中悟出的真知灼见和执*为官的至理名言,其目的就是想对为官者进行规劝警示。

官箴对我国古代官吏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追求道德品格完美的清官。古代一些官员把箴言铭刻在石碑上,来警醒、规戒自己和他人,这是对为官者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道德教化。

西安碑林中有这样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则官箴虽然只有36个字,却富有哲理的,对后世为官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起这则官箴的起源,要追溯到明代的理学家曹端。

01刻苦钻石理学,成为“明初理学之冠”

曹端(公元-),字正夫,号月川,渑池窟陀里(今河南渑池县)人。少小天资聪颖,爱好读书,15岁之后,在农耕之余他刻苦读书,潜心做学问,通读四书五经,时间久了,他书桌下放脚处的两块砖头都被他磨穿了。他博览群书,专为自己构建一个书室,放置经籍,起名叫“勤苦斋”,来勉励自己勤奋刻苦学习。

宋儒理学经过元代,到明朝初年已经成为“绝学”。河洛地区是宋代理学大家程颐、程颢故里,理学氛围特别深厚。身处理学之乡渑池的曹端,对程朱理学思想特别感兴趣,笃志研究,并“首起崤渑间,倡明绝学”,他上追宋儒周敦颐,以继承和发扬理学为己任,倡导理学正统。

他又将自己的书室命名为“拙巢”,取法周敦颐《拙巢赋》之意。到霍州做官时仍以“拙巢”匾其寓室,“以示不忘其初之志”,把倡明理学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年,他代理渑池儒学事宜,吏部派使者查对文卷,因前任官员违反法式,曹端受牵连,被冤枉投入狱中。别人为他的安危担心,他却坦荡处之,并作诗道“仰天心无愧,俯地意不惭”,表明自己光明磊落。事情很快被查清楚,还他以清白。

02注重地方教化,身教重于言传

曹端到霍州任学正后,特别注重学问和品德双修,重视教化,重在向学生们传授做人的方法,以其学术和德行名闻朝野。

曹端在霍州十余年,得到四方学者士人的敬慕,争相投其门下受教,来学习的人多达数百人。曹端父母去世,他回到家乡为其守丧。这期间,霍州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到他守孝的墓旁听从他教诲。

曹端的道德修养方法为“事心之学”,特别重视心之未发时的“预养”功夫,主要是做到“诚”、“敬”二字。曹端的一言一行,皆有规范,学生们都遵循他的教诲。连州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志书记载,这里民风淳朴,讲信修睦。有一个樵夫用柴换米,回到家时后打开米袋,发现里面有一根金钗,他就往返几十里归还给了主人。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曹学正教育我们这样做的。

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还有当地学者李德,名望也比较,但他自我感觉不如曹端,在一些方面与曹端差得还很远。他对学生们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他懂得古今,通达社会变化,后学者很少有人能赶上他。古语说,‘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得到了一位好人师。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知识的老师很容易,然而得到一位教育如何做人的老师却很难。你们得到一位能教诲做人的好老师了。”于是,李德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后,认为李德为人谦虚,就让学生挽留他一道讲学。曹端待人仁厚,他月俸只有三石(合每月斤口粮),还时常拿来接济贫困学子。他听说学生王鉴的母亲疾病缠身,无钱医治,就立即赶到家中,探望宽慰。学生张诚父母双亡,和奶奶一起度日,家境十分贫穷,生活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曹端就解囊济困。灾荒之年,他不仅用自己的俸禄接济贫困学生,还求官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曹端注重言传身教,以理育人。曹端有次还乡,临行前才知道他的上司有一位亲信叫袁伦,在曹端的家乡做官,而这位亲信又是曹端的门生。上司对曹端交代,要为他袁伦写封举荐信,回来他就可以升官。既提携了自己的门生,又可以升官,可以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事。

还乡后,曹端发现袁伦为官不公,鱼肉百姓,奢靡腐败,贪图享乐,十分痛心。他就上门找他深谈,对他进行了严肃地批评教育。袁伦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思错悔过,心悦诚服地请罪伏法。

曹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为官公正清廉。他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从人说:“取士要在公平,譬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才。”当地一位要员向他举荐了自己没有多少才能的亲戚,曹端写诗回复他:“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这名官员一看曹端不徇私情,只好作罢。

曹端为官清廉,一生清贫,年卒于霍州学正官署任上,享年59岁。患病期间,曹端语重心长地对前来探望的霍州知州说:“诸大夫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吾无遗恨矣!”他死后,家中竟然没有钱财让他回归故里安葬,只能留葬在霍州。在他死后的第13个年头,由翰林学士*谏捐资,才将曹端的骨殖迁回渑池安葬。

03倡导为*公廉,留下为官箴言

曹端重视自思、自省,修身养性,他首倡为*要“公廉”。公元年,他的学生郭晟刚刚被擢升为西安府同知,他向他的老师曹端请教为官之道。

曹端回答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说,为官的根本无外乎公和廉。古人就说过,属下不惧怕我严厉,却敬畏我清廉自律;百姓不一定顺服我的才干,但会佩服我办事公正。秉公无私,百姓就不会轻慢;清廉自律,属下就不敢欺蒙。

曹端这段话道出了做人做官的基本道德标准,一是要公,二是要廉。郭晟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十分佩服,牢记在心,以此来约束自己,为官清廉,史书记载郭晟“以公廉称”。“公廉”二字,言简而意赅,成为之后明清两代官员为官从*的官箴。

比曹端晚生19年的明代年富(公元年-年,谥恭定),是历事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六帝的名臣。他在山东巡抚任内,将这段话的后面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6个字,提升了这则官箴的境界,并刻于衙署以自警和儆示各级官员。史料称,年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

年富去世37年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年),大明山东泰安知府顾景祥发现了这块碑,重刻这则官箴,并题跋:“右箴言,简而意甚周。昔年恭定抚治东藩时,尝刊行以儆有位者,今贞庵主人乃重刊以自儆。”顾景祥为*清明廉洁,乡人为其立“去思碑”。

公元年,大清泰安知府颜希深于旧科房残壁中,发现了顾景祥刻的官箴碑,将碑移到署内西边走廊,当作自己以及辖区内官员的座右铭。颜希深做官数十年,“以诚事君,以德及民,以廉驭属,至今民怀吏畏,犹津津然称道不衰,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法尚清平,*绩辉煌。”

公元年,他的儿子颜检任山东盐运使时,从泰安知府汪汝弼得到其父所刻官箴拓片“数十本”,拓片有其父亲的题跋,令人重新将它刻在署内办公的厅堂。公元年,他升任浙江巡抚后,将此官箴“重摹上石嵌诸厅壁”,重刻时加上了其父的题跋。

公元年,颜检的儿子颜伯焘被任命为延榆绥道,颜检将增加了题跋的的官箴拓本交给儿子。颜伯焘请长安令张爱陶重刻石碑,放到碑林去,示戒同僚,以便广泛传播。这就是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有贞庵主人、颜氏三代、张爱陶五段题跋的官箴碑。

这则官箴言虽然只有36个字,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道出了为官从*的大学问。这则官箴,把“严”与“廉”、“能”与“公”作了比较,层层递进,强调了“公”与“廉”的重要作用。“严”讲的是管理的手段,它与“能”同属于“才”的范畴,而“公”和“廉”则属于“德”的范畴。

古人云:“官德乃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德厚必威高,威高必众服,众服必心聚,做官才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人处事要公正,事事处处出于公心,百姓才会信服他;做官一定要廉洁,下级才会服从他。

古代先贤早就总结过为官者服人的三种层次:“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可以使人“心服”。一个官员要让百姓和下级心服,不是靠才能,也不是靠严厉,而靠的是自己拥有公与廉的高尚品德。一个官员只有站得正,官位方能坐得稳。

结束语

曹端在几百年后仍然被人们时常说起,就源于他所提出的“公廉”的著名官箴。曹端的官箴教育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磨灭,还将影响更多的从*者,不断提高为*之德。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端一则公廉官箴,影响明清官场600年